醫療維權機制公信力不足滋生“醫鬧”
網民解析:
    2009-08-17    本報記者:張小潔 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09年6月21日,發生在福建省南平市的一起血淋淋的醫患衝突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事件平息50余天后,網民仍在持續而激烈地議論著。
    據《中國青年報》6月29日報道,南平“醫鬧”事件起因為一患者在手術後死亡,死者家屬索賠時被告知須通過相關部門鑒定以判定醫院是否應擔負責任,由於不信任鑒定程序,死者家屬50多人圍堵醫院,毆打醫生,有一名醫生身中6刀。後經政府協調,醫院支付死者家屬21萬元,並退還全部醫療費用以了結衝突。此後,恐懼並憤慨的醫生們在市政府門前靜坐請願,要求政府打擊醫鬧,維護醫療秩序。
    事件經由各種媒介曝光後,更多的“醫鬧”事件在網上浮出水面,近者,如在2009年6月一個月裏就發生數起“醫鬧”事件,遠者,則追溯到四五年前。在這些衝突當中,滋事者有的是患者親朋,有的則是花錢雇傭來的“職業醫鬧”。
    對於“醫鬧”這個暴力解決醫患衝突的畸形職業,很多網民斥之為“流氓無賴”,也有網民在反思,究竟是誰為“醫鬧”滋生提供土壤?

    堅決打擊“醫鬧”保護“白衣天使”

    “醫鬧太可惡了,大災大難面前醫護人員是天使,衝在最前沿,在發生醫患糾紛時,可憐得連自尊安全都沒有了,可悲呀。”四川省廣元市一網民如是感慨。網民afternoon168寫到:“醫護人員也是人,她們不是鋼鐵俠,他們不是公務員,她們天天忙死忙活的,你們知道不?”
    看到“醫鬧”事件親歷者傳到網絡上的文字和照片,許多網民對“血濺白衣”的一幕感到憤憤不平,他們為醫護人員聲辯———
    “每個手術都有風險,請有些網友不要侮辱醫院,沒有醫院,沒有醫生你們現在還能在這裡自由暢談嗎?病人家屬一味的怪醫院可有沒有想過,醫院也有難處,醫院的每個醫生護士也很盡力。”
    “有誰知道這一次次的醫鬧給醫療行業及從業人員帶來多大的衝擊,一週工作90個小時,沒有節假日,沒有白天和夜晚……很多醫療人員已經慢慢的退出醫療行業,醫學院的畢業生畢業後僅有25%從事醫療行業,是什麼讓他們放棄了他們兒時的夢想與剛剛步入醫科大學時的誓言:健康所繫,生命相托。”
    一名福建網民責問“如果醫生得不到政府、國家的愛護,以後誰能學醫?國家缺醫問題何以解決?醫院不可能不死人,如果醫院一死人,都要醫生向死者下跪,那醫生的尊嚴何在?學醫是何等辛苦,如果醫生都受到如此的待遇,誰還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學醫?南平醫院發生如此嚴重的問題應該引起衛生部以至中央的重視!要求嚴懲南平以至全國醫鬧事件兇手!”
    另一福建網民建議,應堅決打擊“醫鬧”的始作俑者,維護醫院正常工作秩序。他指出:“如果不制定相應的措施保護醫生的合法行醫行為,導致的結果就會是當醫生的人越來越少,病人看病越來越難。”

    患者欲以“鬧”衝破問責鐵幕

    在否定了惡意敲詐的“醫鬧”行為後,部分網民揭露了患者在醫療糾紛中“不鬧不賠,小鬧小賠,大鬧大賠”的現象。
    博主“綠野仙蹤”認為,南平的醫鬧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矛盾的白熱化,醫院失去了在群眾中的崇高威望,過高的醫療費用導致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群眾積集怨氣後便用非常的手段來發泄。很簡單的一件事,鬧得不可開交,甚至是戰爭狀態,完全成敵對危機。由於醫療事故鑒定和賠償的程序複雜,成本高,時間長,群眾缺乏信任感,基本上形成了小鬧小賠,大鬧大賠的現狀。
    另一博主“鬱悶先生醫生情”的博客上載文寫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鬧是解決醫療糾紛的捷徑。因為通過申請醫療事故鑒定或者司法途徑解決醫療糾紛,不僅耗時長,而且即便得到賠償(一般不超過10萬元)也遠不如以‘脅迫協商’的方式賠得多。據永安市衛生局官員透露,當地申請醫療事故鑒定的結果,只有20%左右確認是醫院的過錯。也就是説,走醫療鑒定的路子,大多數情況下是賠不到錢的。”
    一些網民認為,儘管“醫鬧”的行為並不合法,但患者選擇“鬧”而不依從合法途徑,即進行醫學鑒定去解決醫療糾紛,是有其道理的。
    一位經歷過醫療糾紛的網民説:“通過我的親身經歷,我真正感悟到,有些醫療事故患者為什麼搞醫鬧,而不走醫學鑒定,因為一是老子給兒子組織鑒定,擺脫不了親情紐帶關係;二是患者是弱勢群體,無論從精神上、資金上、時間上都與院方折騰不起。”
    大旗遼寧網友指出:“‘醫鬧一族’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很顯然,當在正當制度中尋求不到公正的途徑時,處於弱勢的患者就會想到非制度化的‘討説法’途徑。”他指出,“患者在醫院面前,絕大多數是弱者。目前醫療事故鑒定體制,儘管從過去的衛生行政部門出面組織鑒定(被稱為父親給兒子鑒定)改革為醫學會組織鑒定(醫學會長是醫院院長,自己給自己鑒定),能讓患者信服?鑒定方和醫院不是一家人嗎?”
    新浪博主“老戴”&&:“在醫患糾紛中,誰不想依法維權,但前提必須有完善的維權機制。如果維權渠道不暢,有關部門不能及時化解醫患之間出現的潛在矛盾,患者正當的訴求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有可能通過過激的非理性的方式達到維權的目的,發生‘醫鬧’惡性事件就不足為奇了。”

    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公信力亟待重建

    天涯網友“wxh6622”認為,“醫鬧”産生的禍首是醫療機構和醫療糾紛維權制度的社會公信力不足。這一觀點得到不少網民的認可。“wxh6622”指出:“醫療糾紛在若干年前發生的時候病人家屬還是把希望寄託在醫療鑒定上,因為他們認為政府的權威會給他們一個説法,但恰恰相反的是每次的權威都會宣布醫院方無過錯,是患者突發死亡……醫鬧發展到這一步是一開始的不公正造成的。”
    互聯網上蔓延著網民對醫院和醫學鑒定機構的不信任感,認為“醫生無德”者不勝枚舉,甚至有網民認為“醫生該打”、“醫鬧有理”。
    人民網刊載評論分析道:“目前,我國處理醫療糾紛的主要方式有:醫療事故鑒定、訴訟、行政調解。首先,醫療事故鑒定由各級醫學會負責,但專家與醫院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民間稱為‘老子鑒定兒子’,公信度不高。其次,打官司程序複雜,成本太高。很多人為了要個‘説法’,從‘黑髮人’變成‘白髮人’,也未必能拿到一紙公正判決。再者,行政調解的主持者大多是衛生行政部門,而非中立的‘第三方’機構,患方普遍缺乏信任感。”
    於是,重建維權機制的公信力已迫在眉睫。
    如何讓醫療糾紛維權回歸理性和法治的軌道?
    一方面,有網友呼籲:“強化醫學會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權威性,簡化鑒定程序,完善鑒定規則,明確鑒定標準,降低患者維權成本,保證醫療糾紛處理的公正性,完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
    另一方面,網友認為應由政府扶持鼓勵組建獨立公正的“第三方”維權機構,為患者維權開闢一條方便快捷的“綠色通道”。搜狐博主“鷹觀天下”指出:“建立醫療責任險後,賠償由保險公司負責,醫患雙方的風險發生了轉移。這樣,醫療機構由於不再直接進行賠付,其正常秩序不再受影響,而患者或其家屬是否該得到賠償,也由承保的保險公司進行處理,其利益也有保障。” 

  相關稿件
免費醫療如何能走得更遠 2009-08-14
北京明年學生門診納入醫療保險 2009-08-14
東莞率先實現人人享有醫療保障 2009-08-12
奧巴馬再次呼籲推動醫療改革 2009-08-10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要略有結余 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