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危機行至中盤,世界各國已經開始布局新的經濟增長點,力圖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佔據戰略制高點。對此,專家建議,在工業化社會中後期,我國應兼顧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選擇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引領經濟增長的産業制高點。
經濟增長的現實選擇
上任伊始,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把新能源産業發展上升到美國國家戰略的高度,並寄希望於美國在經歷金融危機的恐慌與痛楚之後,新能源能夠在未來五至十年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歐盟也宣布,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歐盟區的“綠色經濟”。 縱觀世界歷次的經濟危機,常常是孕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良機;而且,在危機過後,這些新的經濟增長點將産業帶入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推動經濟進入新一輪繁榮。 比如,1987年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一輪危機使美國支柱産業發生了巨大改變,鋼鐵、汽車、工具機、消費型電子及辦公設備等令人矚目的産業等迅速衰落。但是,這一時期,休閒娛樂業和金融服務業則成為最具有競爭實力的支柱産業。最近的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信息技術産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産業成為美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最主要的來源之一。
佔據産業制高點更是一種現實的選擇。雖然當前宏觀經濟企穩回升的勢頭明顯,但專家普遍&&,中國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並不牢固,需謹防經濟復蘇過程中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並抓住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推動戰略新型産業發展方面,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多次強調,當前,尤其要重視依靠科技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産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形勢研究室副主任樊彩躍提出,短期來看,拉動經濟增長,帶動經濟復蘇需要的是經濟刺激方案,但長期來看,還是需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保證經濟更長久、更持續地增長。
“現在對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討論比較熱烈,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在內的新興行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肯定不如房地産和汽車等傳統産業,但它們代表了未來産業的發展方向,具有長遠意義。”樊彩躍説。 目前,從沿海地區到中西部省份,一些産業和行業再次出現“一哄而上”的局面,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投資而投資”,超前建設,亂上項目,一些曾被明令禁止的項目也改頭換面重新出籠,為新一輪産業調整埋下結構趨同,重復建設隱患。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光靠發行貨幣來製造繁榮是很危險的,傳統行業也很難産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現在我們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産業,依賴的仍然是傳統技術,這樣的單純擴張沒有太大的意義。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什麼是産業制高點?就是要有獨特的東西,別人花很長時間才能追上你的東西。無論産業還是國家參加國際博弈,都需要佔領制高點。就中國而言,揚長避短,發展特有文化、特殊資源和稟賦的産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研究員王立強説。 回顧人類發展歷程,是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工業社會走向後工業社會乃至信息化社會的過程。王立強指出,我們只有率先走出後工業化社會,進入生態文明時代,才能跳出線性發展的框架,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 他認為,改革開放30年,市場機制激發出中國人民空前的生産熱情,這是好的一面;另一方面,加劇了資源緊張和社會緊張,我國人口多,資源少,靠加速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方式註定不可持續。所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首先在中國提出。 王立強主張以下面的路徑發現和發展後危機時代中國的産業制高點: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篩選現有技術,形成新的技術體系,然後用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托起它們的發展來,待成熟後依託着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走向國際市場。 在記者採訪中,很多專家提出的可供選擇中國的産業制高點,都暗含“生態文明”的考慮。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清潔能源、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産業、“三網融合”及相關業務和新能源汽車産業都可能成為中國在新一輪産業競爭中出現的亮點。 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環境法規室主任沈曉悅&&,無論是從國家大形勢的走向,還是為解決金融危機而拉動內需,環保産業都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她説,目前我國已有不少城鎮開始把環保概念引入農村建設,比如江蘇省海門市就從垃圾、飲用水溝河整治等8方面對其基礎建設做出了規範。 袁鋼明對節能環保産業也很看好。以脫硫技術為例,在我國這樣一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裏面,一旦脫硫技術實現突破,不僅煤的使用率將大大提高,碳排放也將大幅減少,它將帶來巨大的效益。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陳平認為,中國的支柱産業應該是教育、科技、文化、醫療這些領域,這些領域的發展會增強中國的國民競爭力。
趕超的是理念還是技術
“趕超最重要的是思路。現在應該明確提出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整合科技成果,形成體系服務於中國社會的持續發展。”王立強説,“只有另辟蹊徑,我們才能有可能超越其他世界強國。” 王立強説:是否有利於資本贏利是西方發達國家篩選技術方案的基本標準。順着它們發展起來的技術路線,資本、資源和技術積累的匱乏將使我們永遠無法超越西方發達國家。國外一些産業,如核電,已經有二代、三代甚至四代技術儲備,技術方案成百上千,多如牛毛。國內出現新技術,很快就被超越了。只有用新的理念來整合技術,用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把技術方案穿起來,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技術系統,中國才能發展起來。他説,世界發展到今天,用可持續發展的標準來取代資本贏利的標準已經具備了輿論條件,技術條件。只要堅持正確的思想認識路線,中國是可以為世界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來的。 部分受訪專家認為,佔據産業制高點首先要解決的是重大科技項目的攻關。 樊彩躍就認為,加快新興産業的發展首要是要解決技術突破的問題。國家要加大研發投入,鼓勵自主創新,爭取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同時要解決的還有人才稀缺的問題,在這方面,國內的教育要跟上,國家要加以引導,並加大培養力度。另外,由於新興行業當前普遍都面臨投入不足、發展緩慢、盈利模式欠缺等問題,所以國家在産業政策上一定要給予適當的傾斜,在稅收上適當優惠,融資上提供支持。
沈曉悅説:“目前我國在環保方面的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還有待提高,而且自主品牌缺失及行業整體工藝水平不高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廣&&,在新能源的研發技術上,一些可以廣泛應用的技術中存在着許多被發達國家壟斷的現象。“我國目前雖然掌握了較為成熟的核能源與氫能源的技術,但幾十億美元的成本對我們來説依舊是不小的壓力,況且即便是我們從現在開始投資研發,效果也要30年後才能顯現。”他説。 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的一份報告稱,應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形成社會新的投資熱點,努力培育下一輪帶動經濟增長的先進生産能力。
具體而言,政府應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領域科技研發投資支持力度;加快中國創業板市場建設步伐,為中小型高技術企業投融資提供更多渠道;通過相關行業協會與金融投資機構聯合的方式,建立“天使基金”,支持社會高科技項目投資運作;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對於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技術創新活動給予財政補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