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地方看病、沒錢看病、沒人看得好病,是農民看病難的三個“症候”。海南澄邁縣通過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大力實施待遇留人政策,成功解決“三沒”難題。
建好“一張網”實現“三不出”
澄邁縣委書記楊思濤認為,破解農民“看病難”,就是要讓農民有地方看病、有錢看病、有人看得好病。而讓農民有地方看病,是前提條件。為此,必須精心建好縣、鎮、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
為了讓農民有地方看病,從2004年開始,澄邁縣全力加強三級醫療網絡建設。擴建縣人民醫院,增強輻射能力;合併縣衞生防疫站、結核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組建為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縣衞生監督所,強化政府對公共衞生的管理職能。在鄉鎮,20所鄉鎮衞生院在鄉鎮撤並過程中全部保留,由政府主辦,承擔農村醫療與公共衞生服務職能;同時調整鄉鎮衞生院結構,把兩所衞生院及縣衞生學校的14個門診,整合成6個綜合門診。
村衞生室是農村三級醫療網的“網底”,承擔着農村最基本的醫療衞生服務職能。全縣統一規劃建設村衞生室,到2007年11月,171個行政村實現村村設有衞生室的目標。2008年,縣委、縣政府提出打造3公里就醫半徑,在人口超過2000人或就醫半徑超出3公里的自然村增設45家衞生室,目前全縣村衞生室達216家。
建立健全醫療網絡,解決醫療資源分佈不合理與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對澄邁這個財政小縣來講並不容易。對此,楊思濤説:“政府錢雖然不多,但在刀刃上一定要舍得花錢。對農村醫療衞生的投入,説到底是對農民的感情問題,農民看病太不容易了,政府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正是帶着感情,澄邁縣財政對醫療衞生事業的投入連年攀升。走進中興鎮裏萬衞生室,映入眼簾的兩排湛藍色候診椅、潔凈的墻壁、防滑瓷磚鋪就的地面讓人耳目一新。負責人王澄暢介紹,建設衞生室時縣財政投入了15萬元。“這裡不僅能打針輸液,還能化驗血常規、尿常規,一般的縫合手術也能做。”正在輸液的村民許娟告訴記者,這家衞生室建成之前,村民們輸液要麼到相距11公里的中興鎮衞生院,要麼去17公里之遙的縣城。“現在方便多了,小傷小病不出村就能治療。”她笑着説。
借力新農合實現病有所醫
“小病忍着,大病拖着。”説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前農民的就醫狀況,澄邁縣衞生局工會主席羅育書這樣概括。“如今,農民敢看病了,也有錢看病了。”
2003年11月,澄邁縣開始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目前,全縣有32.88萬農民參加新農合,參合率達98.76%。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累計有19.6萬餘人次農民因病得到補償,報銷醫療費4600多萬元。
為了使參合農民最大限度受益,5年來,澄邁縣在保證基金不透支的前提下,兩次調整報銷起付線、封頂線和比例。2006年,將鄉鎮、縣級、省級醫院的住院報銷起付線從250元、500元、1000元分別下調到100元、300元、600元,封頂線從1萬元上調為1.2萬元,報銷比例從50%、50%、40%調整為60%、50%、40%。2008年,再次將鄉鎮、縣級、省級的報銷比例調整為80%、60%、40%,封頂線上調為3萬元,鄉鎮衞生院住院報銷實行零起付。
澄邁縣新農合制度還規定,對農村五保戶、孤兒、殘疾人、特困戶等弱勢群體取消住院起付線;在統籌資金節余的情況下,對發生大額醫療費用的參合農民進行二次補償。據介紹,僅2008年,就有8545人領取二次補償702.5萬餘元。此外,通過財政撥款、企業捐贈等渠道籌資設立特殊群體大病救助基金,重病的特困群眾在領取二次補償後,還可以得到該基金的幫助。
新農合制度的普及,大大減輕了農民的看病負擔。無論在縣醫院,還是鄉鎮衞生院,記者在門診室裏,看到看病的農民大都拿着一個紅皮的《醫療證》。在橋頭鎮橋頭村,農民林詩佳説,2007年,他因先天性心臟病做手術,報銷醫療費1.7萬多元,“要是沒有新農合,手術肯定不敢做。”
待遇和機制留人讓農民看得好病
破解農民“看病難”的最後一環,是要有人能給農民看得好病。澄邁縣縣長霍巨燃説,目前,全縣各方面的條件有限,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光説靠感情、靠事業,很難留住人才;而沒有人才,衞生院、衞生室的醫療水平就難以讓群眾放心。因此,既要待遇留人,又要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
財力並不寬裕的澄邁縣,先後&&對鄉村醫生、醫療機構業務骨幹的生活補貼政策。待遇留人的同時,澄邁縣在衞生系統引入“賽場選馬”的用人機制。近5年來,通過對幹部進行量化考核,26名中層幹部因成績突出被提拔使用,3名衞生院院長因考核不稱職被免職,5名衞生院院長因考核分數較低被誡勉談話。此外,對衞生院正、副院長等30個中層幹部職位實行競爭上崗,一批年富力強的幹部脫穎而出,使中層幹部隊伍平均年齡年輕11.6歲,大專以上學歷人員提高38%。
好待遇和好的用人機制,引來了人才,也留住了人才。在白蓮衞生院,記者了解到,這裡去年一次就招來兩名川北醫學院的本科生。院長王潘育則是從澄邁縣城一家企業醫院“跳槽”過來的,先當醫生,後來競爭上崗當上院長。在衞生院見到這位全縣鄉鎮衞生院中惟一的副主任醫師時,他剛做完一例闌尾切除手術。談到現狀,王潘育很是滿足,“月收入3000元左右,不比在縣城差。”在他的帶動下,衞生院已能開展胃全切除、全宮切除、甲狀腺切除、剖腹産等手術。已在這裡接受卵巢囊腫切除手術的那利村村民程燕説:“在衞生院做手術,以前想都不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