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國際金融寒潮影響,採購已成為跨國公司和大企業應對危機、提升獲利能力的捷徑。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政府、銀行、金融機構、諮詢機構都把PMI視為經濟走勢的晴雨表。
面對空前的價格動蕩,如何降低企業的採購、供應和物流成本,使企業擺脫困境、渡過難關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研究表明,採購成本每下降2%所帶來的利潤,需要增加10%銷售額才能達到。大多數企業將其50%至70%以上的營業收入花在其供應商身上,而且這一比例會越來越高。採購成本已成為企業成本控制中的主體和核心,而且是企業尤其是製造型企業成本控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儘管外購原材料、産品或服務給企業花費了大量成本,但是很多中國企業並未認識到採購供應對於提高公司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所具有的關鍵性作用。
為此《經濟參考報》就金融危機下如何提升採購管理水平,如何從宏觀和企業層面推動中國採購現代化專訪了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
金融危機中採購部門成為焦點
記者: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對各個行業都産生了巨大影響,對採購的影響主要有哪些?
戴定一:毫無疑問,當前的金融危機對於企業來説確實是比較嚴峻的,全球企業的採購部門也面臨着許多挑戰和機遇,一方面,採購與供應管理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採購的目標和流程也因此而改變,壓力增大。
當收入下降、成本收縮時,許多企業都把最好的機會和最高優先權賦予了採購部門,任何採購部門都成為一個主要的焦點,因為它掌握着企業利潤的控制桿。CEO(首席執行官)的日程表與CPO(首席採購官)的日程表日益融合。從全球來看,降低成本是企業壓倒一切的事情,也是CEO的主要職責。而企業,尤其是大企業的CPO的使命就是要在採購中降低成本,支持企業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危機中,二者的關注點相同,日程表愈加融合。
採購本身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首先是目標由原來保持供應的持續性向最大化成本節約轉變;另外是流程發生了變化,要盡量壓縮時間、快速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不斷創新。
當然,我們要看到機會大於挑戰,空前的價格動蕩使採購部門可能擁有更廣闊的供應市場和更深入的業務專長,從而贏得優勢超過其競爭者。危機同時也是動力,CPO的能力也被展示出來。
在供應風險和開支壓縮等方面,採購經理人面對着更大壓力。由於危機的影響,更需要採購經理人開拓視野、提升管理水平,學習一流公司的先進經驗。今年上半年,對採購經理人的培訓需求和人才需求顯著上升。
我國採購領域比國外落後三四十年
記者:我國目前的採購管理水平和國際相比有多大的差距?
戴定一:我國在採購領域的基礎是很薄弱的,按照國際一流諮詢公司科爾尼、法國百優等公司的説法,要比國外發達國家落後兩、三代,也就是三、四十年。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去年開展了全國範圍的採購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有三點值得特別重視:
一是幾乎在採購管理的各個層面上,外資企業都走在前面,國內各類企業與之存在相當的差距,表現在理念落後、人員素質不高、採購管理粗放、缺乏統一的流程標準規範、供應商管理水平低、信息技術應用不普遍等等。
二是採購規模大的企業在各個層面呈現出領先地位。這也表明,企業採購的發展,與該企業的規模和所處行業的集約化程度相關。産業集約化程度高,其採購管理水平普遍比較先進;反之則相對落後。因此,推動産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工業化進程,在我國仍是現代化必經之路。
另外,儘管採購對於商貿流通企業的生存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相對製造業來説,商貿企業的採購管理平均水平處於更為落後的階段,這與大部分商貿企業的規模小、分散化等因素相關。因此,如何加快商貿流通業的改革,也是我國政府與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
採購現代化要從宏觀層面研究和推進
記者:採購管理水平的提升對於企業來説非常重要,但一般人認為採購是企業內部的事情,您怎麼看呢?
戴定一:採購固然是企業內部的事,但促進採購管理的現代化並不能完全依靠企業的自發行為,從宏觀層面的研究和推進是必要的基礎。
為什麼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現在得到各方面高度關注?就是因為它是建立在對採購經理人的調查基礎之上,表明了採購經理人的採購活動是經濟活動中最活躍、最基礎的部分,從中能夠反映未來的動向。
中國要成為世界製造強國,最重要的不是加強製造能力,而是提高整個産業鏈的整合力和控制力,在産品研發、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個大流通、大物流的鏈條上下功夫,採購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並且與倉儲運輸,訂單處理等環節密切相關,這裡的潛力也非常巨大。
提高國家的經濟競爭力,提升我國在世界産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首先是反映在大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集團的競爭力上,當前提升我國國有大企業集團的採購競爭力有着重要的戰略意義,既表現在提升大企業自身的採購管理水平,也反映在大企業對於整個行業的引導作用。
同時,採購受政策影響極大,節能、環保、國産化等政策導向對於採購行為會産生重要的作用。政府採購則更是政策的體現,例如政府採購根據需要制定一些支持民族企業、貧困地區、弱勢群體等的政策。
記者:您認為應該如何來推動採購領域的發展?
戴定一:國外對採購的關注與研究已有70年歷史,像美國已有上百所大學設立了採購與供應管理專業,建立了比較成熟的知識體系,而目前我國這方面確實比較薄弱,高等院校開設採購課程或建立採購專業的非常少,從全國角度和産業角度對採購的研究鳳毛麟角。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是物流與採購領域內的一個行業組織,我們從2005年就根據國際標準和具體國情,推出了我國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並在開展採購職業培訓、推動國內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做了一些基礎工作。去年我們開展了全國採購調查,編輯了國內第一本採購發展報告,並着手組織專家開展符合我國國情的採購知識體系建設工作。
我認為,要推動採購領域的發展,需要在三個層面上取得實實在在的進步:一是在基礎層面要建立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中國國情實際的採購與供應鏈理論知識體系,這是指導其他各方面工作的依據;
二是大力推進企業的採購集約化、規範化,應形成採購績效評估的標準以及典型解決方案,建立行業標杆,特別是推動大型企業、各行業的龍頭企業開展績效評估,有效提升採購管理水平;
三是大力開展採購從業人員的培訓,建立我國採購領域內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提升採購專業人士的知識、技能與水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