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7-27 本報記者:陳偉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國內成品油定價新機制自2008年12月19日&&和實施以來,已經有半年多時間了,至今,國內已經經歷了五次成品油價格的調整,其中兩次下調,三次上調。可以説,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變得更加頻繁了,接近一個月一調。 “實行成品油定價新機制以後,國內調整油價的次數明顯多了,以前可能一年也才調整幾次。基本上今年以來國內的幾次調整都是依據新機制來操作的,跟國際油價貼得比較近。”國家信息中心石油問題專家牛犁説。 不過,縱觀今年以來的幾次調價,國內成品油定價新機制並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存在推遲調整或者調整幅度不夠的現象。例如,5月7日,上調油價的消息在業內流傳,且明確每噸價格漲幅會在500元至520元之間,但最後調價行為並未落實,一直拖到6月1日才最終上調。 “6月份的兩次調價都有調整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新機制應該得到嚴格的執行。”牛犁認為,國家控制油價調整幅度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除了考慮國際油價走勢以外,國家還要考慮國內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以及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二是,國際油價往往不總是受需求因素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有投機的成分,所以有必要通過縮小漲幅來抵禦高油價對我國的衝擊。 牛犁&&,國內油價下調少了,老百姓肯定有意見;如果國內油價上調少了,老百姓肯定沒意見。但油價上調少了也未必就是好事,油價調整要兼顧短期和長期利益,總的來説要有利於節能減排。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次6月30日國家上調成品油零售價格後,國際油價就一路下滑,並很快跌破60美元大關,國內各地的成品油批發價格也紛紛回落,加油站的降價促銷規模不斷擴大,以廣東為例,中石油已經將批發價格下調了300元至400元/噸。 “由於國內油價不是跟國際油價實時同步地調整,國內油價難免會滯後一些,但比以前已經好多了。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並非是最完美的,它只是目前過渡時期的一個權宜之計,油價調整最終的改革方向是逐步走向市場化。”牛犁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