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為西藏帶來“三大突破”
    2009-07-02    本報記者:李仁虎 尹乃瀟 拉巴次仁    來源:經濟參考報

    7月1日是青藏鐵路通車三周年。三年來,這條鐵路共運送旅客830多萬人,貨物運輸量6221萬噸,成為西藏人民的致富路。
    一輛輛大卡車正在位於當雄縣的西藏冰川礦泉水有限公司裏裝運5100礦泉水,這一箱箱來自海拔5100米的優質礦泉水將通過20公里的公路,然後通過2000公里的青藏鐵路,源源不斷地運送到祖國的四面八方。

    經濟發展初顯突破之勢

    “沒有青藏鐵路就沒有5100礦泉水廠。”西藏冰川礦泉水公司總裁付琳説:“5100伴隨青藏鐵路成長而成長。”
    藍天白雲下的西藏冰川礦泉水公司建廠3年來的發展速度連職工都很驚嘆,三年實現了三大跨越。公司總裁付琳介紹,2005年底建廠,2006年生産僅4000多噸,2008年近5萬噸,今年産量可達12萬噸。産品供不應求,現在正在建設第三條生産線,總設計能力達到30萬噸。
    當雄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沒有任何工業。據了解,2008年冰川公司産值近3億元,佔當雄産值的98%,今年産值可達5億元;去年交稅3000萬元,今年可達5000萬元。付琳説:“過去西藏的發展靠輸血,現在正在轉向通過産業拉動來造血。”冰川公司不僅成為全自治區第一個工業化旅遊項目,重要的是它為眾多的藏族農牧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通了路,通了電,提高了收入。
    全廠230多名職工中有95%是藏族人,他們都是附近的村民。24歲的藏族姑娘洛桑是當雄縣公堂鄉衝噶村人,初中畢業後在家裏幫父母放牛,後來到拉薩打工,2005年建廠時第一批被招進廠裏當工人,現在已經是車間的班組長了,她説:“我們家裏有二三十頭牦牛,每年收入只有四五千元,上班後每月的工資有幾千元,去年年收入有近4萬元,家裏弟弟和妹妹的生活費用和學雜費我都能負擔了。”
    付琳介紹,礦泉水來自於5100米海拔的自涌泉,每年自涌泉的流量達到360萬噸,這些水過去流到拉薩河,白白地流掉了。
    據了解,青藏鐵路運輸執行運價每噸公里為0.12元,比公路運輸每噸公里低0.27元,按此單位運價測算,西寧到拉薩間每噸貨物可節約運輸成本500多元。運輸成本的降低提高了青藏商品的價格競爭力,促進了青藏高原特色優勢産業的發展,礦泉水、拉薩啤酒、牦牛奶産品等一批批西藏特色農産品通過鐵路紛紛搶灘內地市場,也使大量質優價廉的商品進入西藏。
    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2008年,西藏自治區國內生産總值(GDP)比上年分別增長14%和10.1%,這與青藏鐵路的作用密不可分,高原各族人們親切地把青藏鐵路稱為致富路。

    旅遊業“井噴式”跨越發展

    斯洛文尼亞駐華大使馬裏安森森6月27日第一次從西寧坐火車去西藏,他在2005年和2006年坐飛機去過兩次西藏,這一次坐火車,看到沿途的風光很美,還能看到藏羚羊、牦牛等許多動物。他説,青藏鐵路對西藏以及中國整個發展是一件好事,提高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
    青藏鐵路沿線就是一條優美的風景線,以青海省西寧市為起點,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近2000公里,途經青海湖、崑崙山、可可西裏、三江源、藏北草原、布達拉宮等景區。據了解,1980年至2004年,25年間西藏共接待遊客僅733萬人次。2003年至2005年,西藏共接待遊客385萬人次。
    自2006年青藏鐵路開通以來,西藏旅遊業進入“井噴式”的跨越發展階段,旅遊市場空前繁榮,連年創下接待人次、旅遊收益歷史新高,自治區旅遊局負責人説,這種發展態勢強勁,發展後勁十足。三年來,西藏共接待海內外遊客940萬人次,其中青藏鐵路在旅遊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運送進藏旅客人次達410余萬。
    6月27日,青海省同仁縣曲庫乎張賈加村羊吉布才讓從西寧坐火車去拉薩拜佛。他説,2001年去過一次拉薩,從西寧坐汽車三天三夜,路不好,非常累,有危險,很害怕,路費還貴,要310元。現在從西寧坐火車,舒服、安全,還便宜,硬座只要226元。他説:“感謝政府對藏民的關心,修了這麼好的鐵路。”
    青藏鐵路通車使青藏高原成為中國西部新的旅遊熱點,打破了制約青藏高原旅遊業發展的交通“瓶頸”,注入了強勁活力。
    中外遊客大量涌入拉動了西藏旅遊産業的發展,帶動了旅館業、餐飲業、商業和旅遊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使旅遊業真正成為西藏的支柱産業,三年共實現旅遊收入103億元。

    農牧民觀念發生巨大變化

    “青藏鐵路通車後,我們藏北牧民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那曲地區行署副專員來羅布説,鐵路通車後,那曲畜産品、特別奶質産品附加值開始提高,這極大地刺激了牧民的市場信心,青藏鐵路通車3年來,越來越多的牧民放下牧鞭,闖市場。
    格嘎是那曲地區羅馬鎮牧民,羅馬鎮是青藏鐵路必經重鎮之一。“這是剩下的最後一張名片了!”性格有些靦腆的他向記者遞出自己的名片,名片上面用藏漢兩種文字詳細記錄著他的地址和&&方式,還有他出售的酸奶、牛奶等畜産品名稱。“鐵路通車後,我們的生意確實好做多了。”看著藍天白雲下遠去的列車,格嘎顯得有些激動。他説,鐵路通車前他賣過酸奶,也倒過羊皮,但總是賣不到什麼好價錢。
    “過去,買酸奶的人少,酸奶價格也不高。”格嘎説,鐵路通車前,一個“貴孜”(兩斤裝的碗)酸奶賣15元,現在漲到70元,最高能賣到100元。
    現在,格嘎也開始學習漢語了,“酸奶”、“價格”等簡單的漢語也會説了。
    記者在格嘎家看到,他的土坯房上面有廣播電視接收器,家中擺滿電視機、錄音機、酥油茶攪拌器等現代家用電器,一家四口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上次定的兩盒名片很快用完了,現在就只剩這一張了。”格嘎半開玩笑地説,以後,如果以後有外國人來購買他的酸奶,他還要專門制定英文版的名片。
    如今,越來越多的藏北牧民開始向客人掏出自己的名片。在距離那曲鎮以東不到3公里處,一頂頂鮮艷的帳篷猶如草原上盛開的格桑花,顯得格外醒目,牧民羅布就是這個帳篷度假村的主人,當記者來到度假村,羅布立即掏出自己的名片,並熱情地招呼記者做客度假村。
    “我這裡有酸奶、牛羊肉和人參果飯。”羅布説,他的帳篷度假村投資55萬元,共有10多頂帳篷,一年地租2萬元。鐵路通車後,他的帳篷度假村生意非常紅火。“現在,我們有時候一天能掙1萬多元。”羅布高興地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