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採購的福州模式:為貿易常態化探路
    2009-06-18    本報記者:李慧穎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大陸的採購商名單中,福建超大集團是大陸對&採購中的“探路者”。這家企業從2006年率先實現台灣農産品免稅直航大陸以來,已經完成4次緊急採購台灣滯銷水果,累計約3000噸,其對&農産品採購的運作模式被國&&等部門稱為“福州模式”。

    7月初將組團赴台灣中南部地區採購

    7月初,超大集團將組團赴台灣中南部地區,考察台灣茶葉、水果産區和農産品貿易市場,到雲林、高雄、南投、嘉義等地與台灣有關企業和組織洽談採購具體事宜,簽署採購協議。
    副總裁楊金髮告訴記者,以前的運作模式是通過國民黨智庫機構、台灣各級農會組織作中介來運作,這次採購最大的不同是,大陸企業可以實地走訪農産品産地,拜訪各縣市農業組織,直接與農民以及農業産銷社交流洽談。因此這次超大集團採購的數量規模、種類品種都將視台灣各産區實際增收的情況而定,更貼近台灣農民的需求。此外,通過走訪各中南部縣市,超大採購團還將對各産區的産量、品種分佈、品質特點、農業組織構成等情況有具體了解,雙方將建立起更緊密的合作關係,簽訂意向性協議。

    “福州模式”為大陸對&採購積累經驗

    在大陸的採購商名單中,福建超大集團是大陸對&採購中的“探路者”,被國&&等部門稱為“福州模式”。據福建超大集團副總裁楊金髮介紹,“福州模式”為大陸對&採購積累的經驗主要在幾個方面:
    ———與台灣農業企業建立固定營銷渠道。2006年五、六月間,台灣南部的高雄、屏東等地區香蕉進入盛産期,全年預估産量將比去年增産32%。由於島內市場容量有限,台灣香蕉市場出現供銷失衡、産地價格大幅下跌、果農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下,超大集團與台灣省農會簽訂緊急採購合同,採購台灣香蕉200噸,得到了台灣島內農業機構和業者的認可。通過隨後的多次的緊急採購,超大與&&縣南化宏聯果蔬運銷合作社等多家台灣農業企業、産銷社建立固定的合作關係。
    楊金髮説,由於此前積累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熟悉的産地情況,今年的赴&採購中,超大集團計劃進一步減少中間環節,到台灣的雲林、高雄、南投、嘉義等地,與台灣農業業者直接交流,簽訂意向協議,形成正常的機制。超大還計劃把利潤比較高的台灣深加工農産品納入採購清單,使採購行為不僅是惠&政策,也能夠實現雙贏。
    ———建立台灣行業協會的溝通&&。超大集團通過組織台灣農業協會來大陸展銷的方式,與台灣島內100多家農業單位建立&&,共組織台灣農業機構400多人次來大陸展銷推廣。與台灣行業協會的合作關係,使供求雙方在市場信息、産地考察、産品標準、通關檢疫、信息互通、展銷推廣等方面,有了穩定的溝通&&。
    ———雙方共同建立務實有效的&&協調機制,為貿易常態化“探路”。近年來,超大先後參與海峽兩岸農産品貿易對接研討、博鰲兩岸農業論壇等研討活動,與台灣供應商建立了協調機制,適時就農産品生産季節、産量、品質、種類等進行交流,提升兩岸農産品生産行銷優勢,共同建立優質品牌及認證制度,並採取措施防止假冒台灣農産品。

    從臨時性的採購到常態化的貿易

    專家認為,大陸採購團的密集入島,對台灣經濟固然有極大的提振作用,但這樣的採購行為也有臨時性、分散性的特點,大陸赴&的經貿團體應著眼于搭建産業合作的&&,盡快進入深層次的合作領域,取代“散彈槍”式的採購。
    楊金髮説,以福建超大集團的採購活動為例,剛開始的對&採購是談不上盈利的,但雙方從緊急採購發展為農業貿易,目前正著眼于産業技術的合作,建立了閩&農業技術合作中心。這個中心就是在前期積累的合作資源上建成的,通過引進台灣良種技術,邀請台灣專家,共同研發動物、植物品種改良,一旦台灣優質品種和技術引進成功,將是産業提升的重要契機,産生的效益不言而喻。
    “從臨時性的採購,到常態化的貿易,再進入技術、資金等深層的産業合作,這是大陸赴&採購應該努力開闢的兩岸經貿的新道路。”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唐永紅説。

  相關稿件
海西區成大陸對&政策“試驗場” 2009-05-06
海西經濟區成為大陸對&政策的“試驗場” 2009-05-06
大嶝島,對&交易市場真火! 2009-04-28
青島海關積極支持對台貿易 2009-04-02
3月10日起大陸正式恢復天然砂對&出口 200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