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6-16 記者:方燁 實習生:張曉芳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6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發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報告稱,儘管在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更加嚴峻,經濟下行壓力也繼續加大,但是下半年隨着中央和地方經濟刺激計劃的逐步落實,經濟增長率可能有所回升。總體説來,相對於全球經濟的微弱增長,中國城市經濟仍將處於較快增長區間。
其主要原因有四點:首先,中國經濟基本面依然向好。報告顯示,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物質基礎雄厚,外匯儲備充足,具有較強抵禦自然災害和外部風險的能力。2008年,儘管接連遭遇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等一連串巨大挑戰,但國民經濟仍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風險也已基本釋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並未因金融危機而發生根本逆轉。
其次,相對於發達經濟體,中國在應對危機方面具有更大的能動性。因為一方面,在這次危機中,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中國金融體系相對隔離,所受影響較小,且政府具有更強的宏觀調控和資源動員能力,危機後迅速&&的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逐步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刺激和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中國在應對經濟危機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空間。主要表現在: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腹地廣,迴旋餘地大;改革開放30年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積累,使中國居民消費結構正面臨着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消費需求升級、擴大的願望強烈,內需市場廣闊,産業帶動能力強;相對於西方發達經濟體,中國勞動力市場更具彈性(如彈性工資、彈性就業等),這種彈性機制有利於減緩外部衝擊、加快經濟恢復。
再次,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仍然強勁。報告聲稱,從國際經驗來看,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動力就是結構變動,而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動力是十分強勁的。動力之一是中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動力之二是中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向效率更高的工業和第三産業的轉移,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澎湃動力;動力之三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城市發展的重心正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內陸地區全面推進,産業梯度轉移和資本西進步伐加快,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動力之四是中國正在由窮變富,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再加上國際消費結構變動,帶來了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迫切需求,經濟增長點多,發展空間巨大。
最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挑戰與機遇並存,但機遇大於挑戰。一是石油以及一些基礎産品的價格下降,有利於緩解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制約;二是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為中國提供了追趕契機,將會使中國在國際經濟舞&上擁有更多發言權和主動權;此外,國外市場萎縮將加快中國經濟增長由出口拉動轉向擴大內需的調整,而這無疑將使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更具可持續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