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涉及農産品深加工、機電、鞋帽、玻璃製品、鋼鐵製品等超過2600個稅目的商品 |
|
|
|
|
| 2009-06-09 本報記者:韓潔 羅沙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日前聯合發布通知,宣布從6月1日起再度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此次調整涉及農産品深加工、機電、鞋帽、玻璃製品、鋼鐵製品等製造業領域超過2600個稅目的商品。
這是我國自去年8月份以來連續第七次上調出口退稅率,也是國務院日前部署進一步穩定外需政策措施後&&的又一扶持出口舉措。
在前一階段一系列支持外貿增長措施的基礎上,5月27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進一步穩定外需的六項重大措施,強調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外部需求萎縮導致出口減少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困難,在立足擴大內需的同時,要千方百計穩定外需。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8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此次調整出口退稅率正是落實國務院穩定外需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最新舉措,體現了政府將擴內需和穩外需緊密結合的調控意圖。“從短期看,當前我國出口形勢依然嚴峻,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有助於降低出口企業成本,對於穩定外需有促進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教授安體富説,採取調整出口退稅率的方式穩定海外市場需求是一種國際通用的財稅手段。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連續上調出口退稅率對穩定出口發揮了積極作用。此次政府針對不同産品實施不同的出口退稅率,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結構調整意圖,重點促進優勢産品、勞動密集型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
針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自去年以來,我國相繼&&了一系列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連續多次提高部分産品出口退稅率,目前綜合退稅率達到12.4%;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開拓新興市場和建立營銷網絡;多渠道增加貸款幫助出口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等等。
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説,穩定外需對當前中國保經濟增長意義重大,對拉動經濟增長,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穩定就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出口短期內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可能減弱,但對外貿易作為世界與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發動機作用並未發生根本改變。”
數據顯示,儘管今年1至4月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依然下降24.3%,但4月份當月降幅比今年一季度累計同比降幅減少1.9個百分點。特別是4月份與3月份環比進出口值增長10.4%,表明我國外貿形勢維持3月份好轉跡象,顯示出企穩態勢。
此外,近兩個月以來,我國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由降轉升,一般貿易出口好於總體,加工貿易進出口跌勢趨緩。我國對歐美日的貿易也有所改善,降幅低於總體降幅,且3、4月份降幅呈現持續收窄態勢,僅4月份,我國對歐盟、美國、日本的雙邊貿易總值環比分別增長8.1%、9.9%和10.3%。
在穩住外需的同時,政府調控政策始終貫穿着調整産業結構、加快外貿轉型升級的主線。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説,財政部在制定出口退稅調整政策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注意處理好保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關係,明確將科技含量、附加值較高産品作為提高出口退稅率的重點,為今後的出口增長培植力量;同時堅持對“兩高一資”産品取消出口退稅政策這條底線不放鬆,促進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儘管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出口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除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我國穩定外部需求的困難外,國際貿易融資條件惡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貨幣競相貶值等因素,也將進一步加劇我國外貿增長的風險。
對此,劉尚希&&,面對金融危機給我國外貿帶來的不利影響,僅靠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等舉措發揮的作用有限,從長期看,還需要加快外貿轉型升級,通過調整産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在穩住外需的同時,政府應更多在擴大內需、轉化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擴大消費、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擴大公共消費等領域給予更多支持。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