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日趨“荒漠化” 漁業資源衰竭加劇
“黃渤海漁業搖籃”已成過去
    2009-05-06    本報記者:陳新洲 丁錫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海岸邊的沙灘上擺了一筐筐的魚蝦,連空氣裏也瀰漫着一種鮮魚的腥氣味。一隻只吃水很深的漁船一頭拱在沙灘上,接着就把滿艙的魚蝦卸到沙灘上,魚蝦多的時候沙灘上連插足的地方都沒有。”
  這是一位作者對昔日渤海桃花魚汛熱鬧景象的記憶。
  但是,今天的渤海桃花汛,只有桃花依舊,魚蝦卻不知哪去了。“海灣裏只有零星幾隻漁船,碼頭上卸魚的船隻也寥寥無幾。”

  酷漁濫捕造成渤海“荒漠化”

  記者近日在山東沿海採訪了解到,由於作為多種魚蝦主要産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的渤海日趨“荒漠化”,致使黃、渤海乃至東海漁業資源遲遲不能恢復,沿海人民特別是廣大漁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産業基礎受到嚴重威脅。一些水産專家提出,應統一領導,從養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修復入手,治理渤海,努力保持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漁民持續穩定增收。
  渤海是黃海乃至整個北方海洋漁業資源的源頭。面積約7.8萬平方公里的渤海,是黃海、渤海乃至東海多种經濟魚蝦類的主要産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素有“黃渤海漁業搖籃”之稱。歷史上,渤海最高年捕撈量為162萬噸,約佔全國捕撈總量的十分之一。中國對蝦、鲅魚、海蜇、梭子蟹、鲆鰈類等重要漁業品種主要産自渤海。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渤海出産的對蝦是我國出口創匯的支柱産品,為我國換取了拖拉機、小麥等急需物資和糧食,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渤海興則漁業興。渤海漁業對全國海洋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但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長期的酷漁濫捕和水域污染、涉海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渤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生態結構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種類組成趨於小型化、低質化,資源生産功能嚴重退化。2004年的資源調查顯示,生物資源指數已由過去的每小時捕獲187.9公斤下降到1.54公斤,對蝦、鲅魚等已多年形不成魚汛。
  據海洋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介紹,渤海的生物種類正在大幅度減少,魚類已經從1983年的63種減少到2004年的30種,而且,生物生殖群體結構呈現小型化、低齡化。近年來,漁民捕撈上來的許多小黃魚、小帶魚只有一歲。産卵群體的低齡化,使其産卵量減少,造成資源補充量降低,最終導致渤海的漁業資源衰竭。唐啟升認為,渤海區域環境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渤海作為“黃渤海漁業搖籃”的説法已經不太成立了。

  資源衰退使漁民失去生存基礎

  渤海漁業資源的衰竭,使漁民正在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産業基礎,部分漁民因為無魚可捕只能轉産轉業,更多的漁民則因為捕撈量的降低收益逐年減少。在煙&市芝罘島附近,一些漁民告訴記者,現在的海窮了,捕撈量一年不如一年,有時,忙活一天,連油錢都賺不回來。在北方最大的漁港榮成石島港,許多漁船泊在港內,但碼頭上交易的多是小個體的魚類。
  渤海漁業資源不斷惡化的現狀,給漁民的生産生活造成沉重壓力,引起水産專家對海洋生態惡化的擔憂。據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金顯仕介紹,黃渤海大部分經濟魚種的活動規律是春天在渤海産卵,秋天游到黃海,冬天到黃海中南部越冬,渤海漁業資源衰退,勢必影響到相關海域的漁業資源。
  農業部黃渤海區漁政局資源環保處處長藍伯隆認為,導致渤海漁業資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酷捕濫漁;二是環境污染;三是海洋工程建設對産卵場、索餌場的破壞。作為內海,渤海本來的水體交換就比較緩慢,但它容納的污染物卻是最多的。渤海僅佔我國海域面積的3%左右,但其接納的污水量卻佔全國污水直接排海總量的40%。現在,渤海有1700多口油井,還有若干海底管線,其中一些涉海工程破壞了生物的産卵場、索餌場。唐啟升院士認為,大量陸源污染物進入渤海,把整個渤海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攪亂了,導致的嚴重問題是海洋的富營養化。
  近年來,養護渤海漁業資源雖然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整體效果並不明顯。如增殖放流,雖然在局部地區取得投入産出比1:10的好成績,但難以形成影響全局的整體效益。另外,由於省與省之間、市與市之間,在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建設等方面採取排他性措施進行管理,各地的漁業增殖種類和開捕期不盡一致等原因,也給休漁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響。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金顯仕説,許多省市在搞增殖放流,投入也比較大,但很多種類是洄游性的,應當根據海洋的容量、種類確定合理的增殖放流規模,由於目前漁業資源的修復工作是由各省市獨自承擔的,無法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影響了整體效益和全局管理秩序。目前,渤海資源衰退的狀況仍在惡化,萊州灣的生物量已下降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生物量的5%以下。

  加強水生資源養護工作是民生工程

  農業部黃渤海區漁政局局長劉元林説,加強渤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是民生工程,是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具有重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對於提升我國漁業管理水平和國際影響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轉變漁政管理方式,在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的同時,下大力氣修復漁業資源,確保漁業可持續地又好又快發展。
  水産專家認為,治理渤海、振興漁業,特別是拯救渤海漁業資源,一要改善生態環境,二要努力提高生物量,即要從養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修復入手。
  唐啟升院士、金顯仕研究員提出,當前應主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適宜的淺海區建設以藻類、貝類為主的海洋牧場。通過養殖和增殖大型經濟藻類和優質經濟貝類,凈化水質,改善渤海水域生態環境。二是在適宜的場所投放人工魚礁,給魚類“蓋房子”,使懷卵親魚能“安家”,為魚類繁育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合理劃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把重要的魚蝦産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保護起來。四是有計劃地開展大規模、多營養層次的人工增殖放流。
  唐啟升院士説:“拯救渤海漁業資源,當務之急是加大投入並採取行動。如果今年能夠集中資金投入一億元,去做好拯救工程的前期論證和規模化試驗、示範及相應的支撐體系建設,那麼,明年也就可以開始更大規模地行動。這樣,經過五至十年的不懈努力,漁業資源應當會有根本的改觀,對渤海的漁業振興和環境治理也將産生實際的效果。”與此同時,他們還建議加強對渤海治理行動的統一領導,建立拯救渤海漁業資源的實施組織,從管理、政策、措施、技術等多方面展開調查研究,拿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相關稿件
黃海漁業資源得到有效恢復 2009-01-07
農業部:去年我國漁業年産值達到4458億元 2008-10-30
歐盟通過漁業緊急補貼方案應對高油價困境 2008-07-17
中俄界河黑龍江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 2008-07-10
農業“敗將”魯冠球遠洋漁業翻身 200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