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都呼和浩特何以“扭虧為盈”
三聚氰胺金融危機雙重夾擊
    2009-04-14    王文志 趙海軍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報呼和浩特電 過去一年,受三聚氰胺事件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工業經濟一度出現負增長。進入2009年以來,隨着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政策的實施和多年來“調結構”的成果,呼和浩特市工業經濟逐步從低谷期進入恢復期。今年1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5.5億元,同比增長2.6%,2月份完成50.2億元,同比增長11.1%。
  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從呼和浩特所處的區位看,由於地處內陸,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要比東南沿海地區小得多。
  二是貫徹落實中央“保增長、擴內需”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時、有力。在落實中央應對金融危機的系列政策之外,呼和浩特市政府還根據自己的實際,&&、實施了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使受金融危機影響而停産的企業恢復生産。政府鼓勵企業迎難而上,積極採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挖掘潛力、節約成本、開拓市場的力度。不少企業全面進行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努力提升自身素質,為今後的更大發展積蓄能量。
  三是産業結構較為合理。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呼和浩特市審視自己身處資源大區資源卻很少的情況,着力調整工業産業結構,主攻非資源依賴型産業和高科技産業。先後培育壯大了乳業、電力、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發酵五大支柱産業,除電力外,其它四項都是非資源依賴型和高科技産業。
  2007年以來,呼和浩特市提出大力發展高科技的太陽能光伏材料産業,引進了美國晟納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團神州硅業、南京大陸多晶硅太陽能産業集群有限公司、天津中環集團的單晶硅、多晶硅項目落戶。1座5兆瓦太陽能示範發電站也在規劃中。呼和浩特市已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太陽能發電示範城市”。呼和浩特市政府還規劃,把呼和浩特市建設成我國新能源、新材料研發和生産的基地,繼成功打造“中國乳都”之後,成為“中國硅都”。
  由於大力發展壯大非資源依賴型産業和高科技産業,呼和浩特市很大程度上規避了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影響最大的原材料加工企業所帶來的風險。目前全市有32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其中因受金融危機衝擊而停産半停産的企業還不到1/10。
  除了穩健的工業,呼和浩特有着發達的服務業。服務業成為全市經濟的第一大産業。除交通運輸等少數行業外,目前,呼和浩特市服務業中的多數行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不大。
  四是投資項目準備較為充分。2008年,呼和浩特市政府提出了“一核雙圈”發展戰略,全力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一核”,指市四區範圍內的核心區。“雙圈”,就是以五個旗縣所在地為節點、以五十公里為半徑的半小時經濟圈和城鎮圈。
  打造“一核雙圈”,就是要在城市核心區域內,繼續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特色和宜居水平,增強要素集聚能力,促進産業發展。
  呼和浩特市今年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生産總值達到1515億元,增長15%;地方財政總收入實現182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26萬元和7900元,均增長12%。 
  相關稿件
呼和浩特污水處理率提高到85%以上[圖] 2009-01-13
呼和浩特:251畝國有土地建起150多棟非法建築 2008-12-08
呼和浩特:今年10月房價指數同比上漲1.8% 2008-11-14
分析顯示:呼和浩特市房地産投資增速放緩 2008-11-07
呼和浩特市熱價擬上調9毛 牽動政府民生心 200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