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4-13 記者:吳華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食品安全國際對話會的中美專家一致認為,有關食品安全的國際標準與中國國情並無衝突,國際通行標準是各國消費者選擇食品的依據和應該享有的權利。“散戶聯盟”合作方式有望幫助中國解決農産品分散經營情況下的國際標準難題。 針對國內日益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一場主題為食品安全接軌國際標準,全球視野促進産業升級的“食品安全國際對話”,4月10日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呼籲國內食品供應商、監管者以及廣大消費者儘早轉變觀念,即並非僅出口的食品有必要執行國際標準,進入國內市場的産品,其安全標準同樣不可以放低。 針對“國際標準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疑問,與會專家解釋説,國際通行標準是各國消費者選擇食品的依據,也是他們應該享有的權利。制訂這些國際通行標準的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全球食品安全。其實大部分的食品安全國際標準只是一個基準線,在不同的國家並不要求100%達標,而是可以根據各國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只要達到了一定的分數就可視之為達標。 據介紹,我國目前約有2.5億個獨立從事農業生産的家庭,上千萬家食品加工企業和8000萬個餐飲企業。如此零散的生産和經營狀況使我國農業食品生産標準化推行和食品安全監管變得困難重重。 對此,與會專家指出,分散的農業食品生産、供應模式在全球很多國家也有同樣的情況,如印度等。其實,現行大多數的國際食品安全標準都可以通過“散戶聯盟”的方式來加以管理和通過認證。其中,散戶組織的服務機構——“散戶聯盟”的專業性十分關鍵。在中國,這種“散戶聯盟”可以是廣大農民自願加入的農村合作社、地方商會合作組織,也可以是各地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