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加大投資的目的在於擴大消費
    2009-03-11    本報記者:王莉    來源:經濟參考報

    [《經濟參考報》兩會報道特別策劃:信心中國]

  實施總額4萬億的兩年投資計劃,其中中央政府擬新增1.18萬億元,實行結構性減稅,擴大國內需求;大範圍實施調整振興産業規劃,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競爭力……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為此,記者採訪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魏傑教授和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

保增長投資全面啟動

  經濟參考報: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從去年11月份以來,我國密集發布了一系列以加大投資為特色的經濟刺激方案,您如何評價?

  魏傑:加大投資,特別是加大民生投資,應該説是我國政府針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所作出的最快速、最直接的反應。經濟學上的投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民生投資;第二部分是生産性投資;第三部分是資産投資。一般而言,生産性投資在投資中所佔比重最大,約50%,其次是民生投資,佔投資的1/3。
  去年11月國務院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此後地方政府相繼&&總額近18萬億元的投資規劃,這表明民生投資已經啟動;今年年初以來我國政府又陸續推出了十大産業振興規劃,這是生産性投資啟動的標誌;此前國務院針對確保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穩定相繼&&了一系列舉措,其目的就是要拉動公眾的資産投資。
  目前來看,三種投資都已全面啟動,其中加大民生投資見效最快,但加大投資戰略能否真正實現中國經濟“保增長”的目標,關鍵還在於生産性投資和資産投資能否盡快發揮作用。

  曹建海:此次中央和地方擴大投資的一個重要依據是,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帶動國家投資的增加,從而實現有效需求和消費的增加。如此循環往復形成的新的投資需求,將數倍於初始的投資數量。
  如果考慮到政府財政拉動公眾收入的普遍性,則減稅和加大對“三農”、社會保障和處於瓶頸地位的基礎設施投入的效果是明顯的。

成功投資是要擴大消費

  經濟參考報:投資與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否有着合理的比重關係?

  曹建海:投資的目的在於擴大消費。從這個意義上説,缺乏消費拉動的投資,會成為無源之水,也就失去了投資的意義和目的。從經濟上看,沒有消費支持的投資,註定將成為無效的投資,並因此遭受重大經濟損失;當然,消費率過高也會限制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因此,保持好投資和消費之間合理的比例關係,對於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延續了依靠資源投入和出口需求驅動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這種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在宏觀經濟上造成了不良後果,其直接表現就是投資與消費之間的嚴重失衡。2000年,我國的最終消費率為62.3%,此後逐年下降,到2007年降低到48.8%,平均每年下降1.93個百分點;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投資率則從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7年的42.3%,大大高於多數國家20%左右的水平。
  消費不振使得我國對外需的依賴大大增加。而投資率畸高和對出口的依賴,則形成了對國內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的巨大壓制。如果排除政府消費對國內消費的拉動,可以明顯看出,消費不振給中國經濟增長“拖了後腿”。

消費是國民經濟的最終可持續推動力

  經濟參考報:我國正處於由出口萎縮、消費不振所導致的經濟增長乏力的十字路口,究竟是通過設法擴大最終消費率拉動經濟增長,還是通過進一步擴大投資拉動統計意義上的GDP增長呢?

  魏傑:中國經濟“保增長”的實質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也就是要從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向內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方式,因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狀況,決定着中國經濟“保增長”目標的實現狀況。
  我國目前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基本舉措是啟動內需,內需包括投資和消費,考慮到啟動投資要比啟動消費更容易見效,因而我們啟動內需實際上是以啟動投資開始的,尤其是從啟動民生投資開始,這種選擇應該説是正確的。
  但我們同時應認識到,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投資雖然要比消費見效快,但最終經濟增長還是要靠消費推動,如果投資在內需上佔的比例過大,那麼經濟增長方式就會表現為投資拉動型增長方式。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方式同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一樣,也是難以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為在以人為本的條件下,經濟可持續發展,只能依靠消費的增長來實現,消費是國民經濟最終的可持續推動力。

  曹建海:我認為應該通過擴大消費規模和限制投資規模,將投資引導到促進消費且與消費保持合理比例關係的水平,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稿件
預防投資失誤比追責更重要 2009-03-10
三大運營商五年投資千億元助建“數字浙江” 2009-03-10
政府失誤投資追責亟須法律規範 2009-03-10
李紹德提議:政府可使用外儲投資海上儲油 2009-03-10
代表委員建言:開闢國家外匯多元化投資渠道 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