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變小作坊生産模式 去監管"模糊地帶"
代表委員談食品安全
    2009-03-09    本報記者:李佳鵬 楊燁 岳德亮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將相關助農資金集中起來大力支持可追溯的、有系統保障的、綠色的、有規模的農牧産業鏈和食品安全鏈建設。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主要是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水平,尚未建立起一套常規性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全社會方方面面,僅靠立法遠遠不夠,應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長效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近年來,“瘦肉精”、“蘇丹紅”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尤其是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發生,都為食品安全敲響了警鐘。如何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小作坊式生産模式亟須轉變,食品監管體系亟須強化,食品安全長效機制亟須建立。

生産模式亟須轉變

  “我國的食品企業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生産水平低,管理困難,不利於推行標準化技術和統一産品質量。”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台州醫院院長陳海嘯説。
  據了解,僅在浙江省目前就有各類食品加工小作坊1.5萬多家,其中證照齊全的約4500家,證照不全或無證無照的1萬多家,佔到總數的2/3。
  九三學社中央今年提交的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提案指出,我國食品生産企業約70%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農産品生産多以農戶為單位,生産規模小且分散,質量監控難度大。並且,隨着我國化學農藥和食品添加劑的種類不斷增多,違規使用、濫用和誤用問題日趨嚴重,這無形中也增大了監控難度。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也&&,食品安全事件中,往往是規模小、無證無照、管理差的作坊式小企業易出問題。一旦出了問題,既難以追溯,也難以索賠。現階段落後的農業生産分散經營方式,不能有效形成完整、可追溯的農業産業鏈條,在利益和僥倖心理的驅使下,一些企業和農戶不注重生産安全,質量自然無從保證。
  他舉例子説,目前奶製品企業可分為生産基地型和市場型兩種,前者自控奶源,出現問題的幾率一般比較小,而後者由於將生産權外包,只做市場銷售,安全性較差,但因為投資小見效快,被目前絕大多數奶企所採用。 
  劉永好認為,要想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堅決走現代規模農牧業的道路,走産業鏈建設的道路。將相關助農資金集中起來大力支持可追溯的、有系統保障的、綠色的、有規模的農牧産業鏈和食品安全鏈建設。

食品監管體系亟須強化

  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盛連喜説,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主要是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水平,尚未建立起一套常規性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在種植養殖、生産加工、市場流通、消費等方面仍然存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現象時有發生,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現狀令人擔憂。
  對於這種觀點,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共衞生應急檢測重點實驗室主任盧亦愚&&讚同。他説,一方面,法律、法規滯後,致使監管出現“模糊地帶”。我國已經頒佈的涉及食品監管的法律法規系統性和完整性較差。標準要求低,覆蓋面窄,現有的法律法規不能涵蓋整個食品鏈條,這就出現了較大的監管盲區,以致造成監管滯後和監管不力。
  另一方面,部門職責不清、監管體制不順造成監管缺位。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採取的是多機構分段管理模式,從種植養殖到加工再到市場流通,一種食品至少涉及七八個部門,這客觀上産生了部門職能交叉、責任不清、監管缺位等問題。大家都在管,誰也沒管好。此外,研究開發不足,監管技術支持乏力也有待解決。
  食品技術標準體系數量不足、內容陳舊也是安全事件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九三學社中央認為,我國食品安全技術標準體系仍有待完善。目前,我國市場銷售的農産品多達1000多種,已有的産品標準不足200個,特別是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食品添加劑的安全限量更是嚴重缺乏。全國人大代表陳飛&&,一些技術標準,管理部門掌握的還不如企業。正是這些安全標準上的“盲區”,導致某些含有有害物質的食品能夠蒙混過關,最終對消費者造成危害。同時既有的標準之間還存在相互衝突的問題,使生産者和消費者無所適從,無法準確地生産和消費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長效機制亟須建立

  代表委員們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全社會方方面面,僅靠立法遠遠不夠,應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長效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牧廳副廳長尚勳武建議,理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針對現行食品安全存在的多頭管理、交叉管理問題,他説,《食品安全法》雖然明確了衞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能,但食品安全監管仍然有其他多個部門實行分段管理。多部門聯合處置,看起來重視實質上誤事,許多事件的最佳處置機會常常在多部門聯動中喪失。
  尚勳武指出,在管理機制上應堅決要求食品檢驗機構與衞生行政部門或食品藥品監督部門脫離隸屬關係,産品監督所抽取的樣品應由中介機構進行檢驗,檢驗機構可以設在大學或辦成民營公助性質。目前我國産品質量監督多由管理部門附屬的産品質量檢測部門檢驗,他們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監管的公信力容易遭到質疑。
  陳海嘯代表建議,應建立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平台,實現互聯互通的食品安全信息資源共享,並建立暢通的信息監測和通報網絡體系,形成統一、科學的食品安全信息評估和預警體系。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標準、計量、認證等基礎工作,應盡快制定出一套統一的、全覆蓋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立從食品原料選用、加工生産到儲運經銷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盛連喜委員認為,應提高食品生産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加強和規範食品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道德準則,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自控體系。他強調,要注重提前採取有效的措施,對可能會給食品安全、消費者安全構成潛在危害的風險預先加以防範。對違規企業加大處罰力度,增加企業違規成本,震懾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

  相關稿件
廣東英德一煙花爆竹作坊爆炸造成5死9傷 2009-01-12
河北無極縣一煙花作坊發生爆炸造成一人死亡 2009-01-05
游牧族陶瓷藝術為陶瓷老作坊帶來生機 2008-11-24
北京衞生餐具:“黑作坊”猖獗 洗衣粉清洗 2008-11-03
北京衞生餐具:“黑作坊”猖獗 200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