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政策詳盡 政府工作報告"民生亮點"凸現
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2009-03-06    本報記者:趙承 張旭東 崔清新 孫彬    來源:經濟參考報

  改善民生是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新挑戰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改善民生更加引人關注。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擴大就業、社會保障、辦好教育、醫療改革、保障住房、農民增收、災後重建……溫家寶總理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及的一項項詳盡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凸現出一個個引人注目的“民生亮點”。

民生投入力度明顯加大

  無論是兩年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還是今年的中央財政預算安排,民生領域的投資受到更為明顯的關注。
  ——初步測算,根據今年財稅等方面採取的措施,今年可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5000億元;
  ——今年中央政府投資總額9080億元,這其中很大的比重是用於保障性住房、教育、衞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設;
  ——中央財政今年再安排1300億元災後重建基金;
  ——今年中央財政擬安排“三農”投入7161億元,比上年增加1206億元;
  ——中央財政擬投入社會保障資金2930億元,增長17.6%;
  ——今後三年各級政府擬投入85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3318億元,以保證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
  鉅額資金投入,換來的是“真金白銀”的民生工程。一項項具體有力的舉措,讓老百姓在經濟寒冬中感到格外溫暖。全國人大代表王越説:“政府釋放的信號十分明顯,改善民生,真正成為了保增長、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民生工程進度提速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由於擴大內需的一系列政策,推動了解決民生問題的進度。政府工作報告中鮮明提出“把促進增長與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政府工作報告在諸多解決民生問題的措施中,列出了一個個明確的“時間表”:
  ——今年將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新標準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貧對象覆蓋4007萬人;
  ——加快地震災區學校恢復建設,確保今年底95%以上的學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學習;
  ——今明兩年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每年增長10%左右;
  ——到明年底,基本實現全國鄉鎮和東中部地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道路硬化,西部地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今後三年內中央財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鄉鎮衞生院、2000所縣級醫院和2400所城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
  ——爭取用三年時間,解決750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240萬戶林區、墾區、煤礦等棚戶區居民的住房問題;
  ——爭取三年內基本解決農村“普九”債務問題。
  “今年、明年、後年,一項項措施層層推進,大家更有盼頭,解決的都是老百姓的難事、實事,老百姓是打心眼裏高興。”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華日服裝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團支部書記朱雪芹説。

改善民生問題規劃更加系統

  教育和醫療在民生問題中佔據的分量格外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和醫療問題都有了比較系統的規劃,教育要制定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醫療體制改革也有了一個系統的推進方案。群眾長期反映的上學、看病方面的問題有希望通過系統的改革與發展得到比較明顯的解決。
  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方面,報告提出,今年要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2020年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根據部署,今年將重點抓好“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結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等五項工作。
  對於事關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的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政策措施可謂是步驟清晰,推進穩妥。報告選準了今年要做的醫藥衞生事業的五項工作: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醫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老百姓關注度又高,醫改必須選準重點工作推進。今年這五項工作,可謂是啟動醫改的最好‘抓手’。”全國人大代表、鞍山市醫學會會長巴福榮説。

惠民政策更加細緻

  政策越細緻,越容易落到實處。報告中提出的民生舉措,考慮十分細緻,就連孕婦定期體檢都有具體安排。
  在推進住房建設方面,報告中用詞細緻到位,“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經濟適用房建設”“自住性住房”“改善性住房”“普通商品房”“二手房”“農村危房”等諸多用詞,分門別類,政策一目了然。
  在促進就業方面,報告中舉措涵蓋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災區勞動力等各個群體,提供周到服務,並對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等,進行政策扶持,在市場准入、財稅金融、經營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優惠。
  來自重慶的農民工人大代表康厚明説:“這些政策貼心,安心,老百姓的生活也會越來越方便。”
  改善民生與促進經濟實現“良性互動”
  發展經濟的目標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事實上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改善民生同樣也是對經濟的一種促進。改善民生,其意義在當前又有了新的拓展。
  民生投入本身就會帶動經濟的增長,教育、醫療的改善,可以擴大居民的消費;而消費的增加又會改善經濟增長的結構和質量。在今年,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會有一個更加良好的互動。
  連海外輿論也很認同政府號召保民生和保增長,是因為兩者之間有着必然&&。美國《華爾街日報》2日報道稱,美國等國家將高度關注中國這次兩會,因為他們都在期望中國能通過喚醒中國人消費能力來“救全球經濟於水火中”。
  全國人大代表、工商銀行安徽分行行長趙鵬説:“政府在醫療衞生、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投入更多資金,消除人們的後顧之憂,有利於提振消費信心,有效啟動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相關稿件
唐山破解3500億元背後的民生難題 2009-02-27
人大四審《食品安全法(草案)》盡顯民生關懷 2009-02-27
江西省今年將新增50多億政府經費投入民生 2009-02-23
民生銀行東北第一家省級分行落戶吉林長春 2009-02-19
內蒙古:“吃飯財政”向“民生財政”轉變 200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