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吃飯財政”向“民生財政”轉變
    2009-02-16    記者:任會斌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報呼和浩特電 “內蒙古過去主要用於保工資、保運轉的財政資金,正越來越多地向公共事業、惠民傾斜,去年比例已達到60%以上。”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趙雙連説,近年來隨着財政實力的增強,支出結構優化,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已由“吃飯財政”變為“公共財政”、“民生財政”。
  作為邊遠地區,過去內蒙古經濟較為落後,各級財政較為緊張,部分地區甚至無法保證工資和機關單位運轉開支。進入新世紀,依託能源、化工、冶金、裝備製造、農牧産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産業,內蒙古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現已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
  與此同時,內蒙古的財政實力也大為增強。據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廳長常軍政介紹,2008年,全自治區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107.3億元,同比增長32.5%,增幅在全國名列前茅。
  常軍政介紹説,隨着財政收入狀況的改善,內蒙古用於農牧業、交通、文化、教育科研等公共設施建設及低保、醫療衞生等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大幅增加。據統計,僅2008年,內蒙古投向農、林、水利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資金就達259.6億元,同比增長40.8%,其中發放的糧食、農資、良種等惠農補貼就多達67.5億元,比前年凈增加23.4億元。
  內蒙古還大幅增加了民生和社會建設財政投入。2008年,內蒙古共支出教育資金206億元,同比增長34%,有力確保了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取暖補助、助學貸款貼息、貧困生扶助等政策的落實。
  去年內蒙古還撥付資金5.9億元,改善城鎮和農牧區醫療衞生條件。此外,內蒙古在社會保障、就業領域的財政開支也達到了191.8億元。例如,去年內蒙古將城鄉人均低保標準每月分別提高了35元和20元,企業退休人員人均養老金每月提高了105元,覆蓋面也大為擴展。
  “財政資金向公共事業、惠民傾斜,還原了財政的公共、民生特性,標誌着內蒙古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趙雙連説。
  相關稿件
內蒙古:暫無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計劃 2009-02-12
內蒙古:逾1/5明長城消失 主因是人為因素 2009-02-10
農機具購置補貼催生內蒙古農牧民購機熱 2009-02-10
內蒙古敖漢旗政府採購扼住公款浪費“咽喉” 2009-02-09
內蒙古:加快建設環京津大型風力發電基地 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