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2-02 本報記者:秦亞洲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
新華社發 | 羊倌周源坐在半山腰,和暖的陽光照在身上,但是心裏卻暖和不起來。他皺着眉頭説:“入冬以來無雨無雪,河干草枯,羊都掉了幾斤膘。” 周源是河南省魯山縣背孜村——這個在河南省地圖上都難以找到的村莊裏最著名的羊倌。由於放羊的需要,他走遍了山村的每一個角落,對於氣候和環境變化的感受,比其他任何一位村民都更加真切——曾經山清水秀的村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乾渴。 這個村莊和中國北方絕大多數地區一樣,正遭受着多年以來罕見的乾旱災害。中國華北地區和糧食主産區,已經發布了最高級別的旱情警報,華南地區一些省份,由於長期乾旱無雨,森林火災時有發生。 周源説:“冬天越來越暖和了,天氣也越來越幹。以前冬天下雪後,屋檐下的冰凌子都一尺多長,現在冬天連雪都很少下,孩子們都不知道冰凌子是啥東西了。” “幹冬濕年節”(如果冬天干旱,春節前後將會下雪),“八月十五下場雨,正月十五雪打燈”(如果中秋節下雨,第二年正月十五將下雪),“伏裏一陣風,九里一場雪”(夏季伏天颳風多,冬季交九期間下雪多)……這個有着至少200年歷史的村莊裏口口相傳的關於氣象的古老諺語,在全球變暖的陰雲下,不再是靈驗的民間天氣預報,已經成為人們對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景。 有着2000多人口的背孜村,東依海拔約1000米的九峰山,一條蜿蜒南去河面曾經兩丈寬的蕩澤河使整個村莊呈半月狀。巍巍蒼山,悠悠碧水,這個稱不上富裕的山村宛若一幅古樸的山水畫,鑲嵌在綿延八&&的伏牛山麓。日月更替,草木枯榮。青山綠水已經成為追憶童年美好趣事的背景,湮沒在成年人的內心深處。 乾旱氣候給整個村莊帶來了靜悄悄的變化——水井越打越深,水質越來越差。村裏的中醫世家邢先生説:“大年初一下午就得看病,很多病人已經等不及了。天干物燥,兒童得病的尤其多,很多家長因此連年都沒有過好。” 太澳高速公路的通過,為背孜村少數人提供了一條竭澤而漁式的發家之路。為了滿足高速公路建設對沙石的需要,一些村民將河床挖掘得千瘡百孔。太陽底下白花花的河床就像一個人頭上沒有痊癒的瘡疤,橫在村莊的南端。雖然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對整個村莊生態環境帶來的悲觀後果還難以預料,但是,近距離的觀察,可以發現河水的流量愈發少了,水草消失得無影無蹤,鴨子和鵝在河灘裏搖擺了半天,都難以找到嬉戲之所。 村裏的一些幹部説:“整個村莊已經可以用窮山惡水來形容了。下雨時溝滿河平,乾旱時吹土成煙。農田灌溉越來越困難,今後百姓吃水可能也成問題了。” 春節前,中央已經開始規劃在農村逐步實現自來水的宏偉藍圖,這對於包括背孜村村民在內的數億中國農民來説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但是鄉親們高興過後,又有擔憂:天不下雨,自來水從何而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