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珠産業”的發展為何黯然失色?
    2009-01-21    本報記者:王勉 程群    來源:經濟參考報

  “都説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但在世界珍珠節上,廣西南珠卻曾因産品質量不過關而被拒之門外”,九三學社廣西區委會研究室主任馮貽傑告訴記者。
  廣西北部灣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南珠生産基地之一。但是,近幾年隨着廣西周邊地區南珠産量的迅猛增加,廣西北部灣地區南珠産業發展也面臨着嚴峻挑戰。養殖環境惡化、銷售市場混亂無序、出産珍珠質量低等一系列問題都制約着廣西北部灣地區南珠産業的發展。

  “一串不到30粒的澳大利亞南洋珍珠項鏈,相當於廣西1000公斤的原珠價格”

  南珠人工養殖起於上世紀50年代末,從1958年中國第一顆人工海水珍珠在北海培養成功算起,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廣西在珍珠插核、母貝養殖、人工育苗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實現了珍珠育苗、養殖全人工化,使南珠養殖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但隨着國營養殖場的解散,代之而起的則是單家獨戶個體私人養殖企業。他們主要靠經驗養殖,缺乏科學的管理與指導,致使廣西南珠産品的質量每況愈下,廣西南珠産業發展舉步維艱。
  馮貽傑説:“在2005年9月的首屆北京紅橋國際珍珠文化節上,一串不到30粒的澳大利亞南洋珍珠項鏈估價達到600萬元之巨,這相當於廣西1000公斤的原珠價格,差距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深思。”
  目前,廣西北部灣地區珍珠由於長期超密度養殖,珠貝排泄物大量沉積於海底,造成生態環境惡化,養殖場地老化。養殖場附近的灘塗開發、填海造地,也使得適應珍珠生存的海域隨之急劇減少。同時由於用人工育苗養成的母貝作親貝,造成珠貝近親繁殖,種質退化。
  “珍珠養殖戶缺乏正確的引導,沒有接受規範的養殖技術傳授,不能完全掌握養珠技術,加上技術高、見識廣、經驗豐富的技工被外地高薪聘走,致使一部分養殖技術失傳。另外,珠農急功近利,將育珠期由12至18個月縮短到3至8個月,提早開珠,造成産出的珍珠顆粒小、珠層薄、質量低。”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代表寧頂鳳介紹説。

  “銷售商彼此惡性競爭,珠農積極性嚴重受挫”

  長期以來,廣西北部灣地區的南珠銷售主要依賴旅游市場,但由於市場拓展能力不足,銷售渠道不暢通,導致少數收購原珠的商家左右了收購價格,挫傷了珠農積極性。
  “由於缺少行規約束,銷售商彼此惡性競爭,以次充好,有些流動個體戶把淡水珠當作海水珠賣給游客,甚至把貝殼粉壓成的假珠當成珍珠賣。”馮貽傑告訴記者,“混亂的市場使得消費者對廣西南珠品質産生了懷疑,挫傷了消費信心,進而影響了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據記者了解,目前廣西北部灣地區從事珍珠加工的企業不多,大多數的原珠只是珠民自己家庭小作坊式粗加工。珍珠加工技術落後,設計理念比較傳統,式樣比較單調,大多只限於“串珠”而已,缺乏市場的競爭力。
  馮貽傑介紹説:“進行深加工産品只有利用珍珠貝殼或差的珍珠生産珍珠粉、珍珠眼藥水和珍珠霜類美容品等三大類産品,品種比較單調。不能將珍珠進行深加工,造成了珍珠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傷了珠農的積極性。”

  “南珠作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品牌,要維護和發展好”

  截至2007年底,廣西北部灣地區的珍珠養殖面積達到5萬多公頃,珍珠養殖公司和專業戶2500多個,從業人員3萬多人,育珠貝1.1億隻,年産珍珠8.8噸,廣西南珠産量約佔全國總産量的30%。
  “南珠作為廣西北部灣地區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品牌,必須維護和發展好這個品牌。要以南珠既有的文化底蘊為基礎,不斷加大對外的宣傳力度。嘗試成立廣西北部灣地區南珠産業協會,在整合行業資源、規範行業經營、維護行業利益、發揮特産優勢、壯大特色經濟、重塑南珠品牌、再創南珠輝煌等方面發揮其作用。”寧頂鳳説。
  目前,廣西北部灣地區尚未形成一個集中、規範的南珠批發零售市場和原珠交易中心,致使廣西北部灣地區珍珠批發或原珠交易都是在收購商與珠農之間進行。“要建設一個規模完善、種類齊全的批發銷售中心,使之成為具有交易、調節、信息功能和有強大綜合輻射力的珍珠産品集散中心。同時,政府也要多方位、全方面宣傳廣西北部灣地區的南珠,繼續舉辦北海國際珍珠節,使其成為集商貿、觀光旅游於一體的珍珠大盛會,活躍珍珠消費市場,促進廣西北部灣地區逐漸形成規模的原珠交易市場,把廣西北部灣區域中心城市北海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珍珠商品交易集散地。”馮貽傑説。

  相關稿件
價格惡戰令“合浦南珠”蒙塵 2006-11-09
湖南永州:承接産業轉移實現經濟發展轉變 2009-01-20
鋼鐵産業調整規劃非“權宜之計” 2009-01-16
CEPA實施5年 深港兩地産業融合效果逐步顯現 2009-01-16
汽車産業振興規劃將助推新能源汽車産業化 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