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在中國農村流通市場當了幾十年“老大”的供銷系統,已逐漸被人淡忘。近年來,全國各地供銷系統紛紛改制,這個曾經的“老大”能否充當新時期拉動農村流通市場的“火車頭”,備受關注。 雲南省供銷系統的改制被認為比較成功。記者在雲南調研了解到,雲南省供銷社打造的鄉村流通體系,不但讓山裏農民在家門口就買到所需商品,也使供銷社扭虧為盈。但是,融資貸款難、市場風險大和農村網點經營成本高等問題仍然嚴峻。
山裏人在家門口就能買到彩電
雲南省宣威市東山鎮李家村是個山區村寨,村民需要顛簸2個小時才能到縣城。一名村民告訴記者,原來他們購買彩電等大件貨物都要進城,回來時還要2個人一起抱着彩電坐客運車,就怕一路上顛壞了彩電。 2007年底,宣威市供銷社引進一家企業在村裏建起了農貿市場,現在村民只要在家門口就可以買到彩電、冰箱等家電。記者在這個農貿市場裏看到,店舖縱橫有序,攤位整齊統一,彩電、手機等商品都有銷售。這個市場可方便周邊3萬多名農民購物。 記者在雲南省曲靖市的陸良縣、羅平縣、宣威市(縣級市)採訪時看到,很多村子都建有農家店,店舖外表裝修整齊,統一上供銷社的牌子,很多店舖內都採用敞開式貨架,銷售的商品品種也很多,基本能滿足農村日常消費。 羅平縣青草塘村村民溫興華告訴記者,過去買化肥要到城裏的農資公司,跑一趟要半天,現在村裏就有農資經營店,只要花十分鐘就能買到價格合適、質量放心的化肥,經銷點還送貨上門。 目前,雲南省的鄉村流通體系,不但方便農民購物,還緩解了農民農産品銷售難的難題,為農民小生産和大市場對接闖出一條新路經。 羅平縣供銷社主任黃正康説,供銷系統利用綜合服務社網點收購羅平縣農民的農産品,2008年約收購了油菜籽1300噸、澱粉1400噸、幹姜500噸。 宣威市供銷社主任劉如擎告訴記者,宣威供銷社和社會企業合作創建一家飼料廠,利用供銷系統256個綜合服務社和經營網點的優勢將飼料銷售給農戶,又收購農戶的玉米作為飼料廠原料,不但解決了宣威市50%左右玉米的銷路問題,也使農民購買飼料的成本每噸約減少600元。 據雲南省供銷社統計,截至2008年11月份,雲南省供銷社創辦的綜合服務社共服務農戶482萬戶,幫助農民銷售農産品77.5億元,幫助農民實現收入36.3億元。
供銷社企業存在融資難、市場風險大、盈利難等問題
由於目前雲南省供銷社正處於新舊體制轉折階段,社有企業還存在散小弱的狀況,企業融資渠道有限,農村網點經營成本高,這些因素使供銷社打造的鄉村流通體系暫時還難以發揮出最大效益。 羅平縣供銷社農資公司經理保志武告訴記者,由於供銷社在改制前運營較差、信譽度低,加上農資公司運營風險較大,銀行基本不予貸款。資金不足貸款難,成為供銷社發展的“絆腳石”。 保志武説,農資公司要保障全縣大部分農資産品供應的社會責任,這給公司帶來很大市場風險。如2008年7月份尿素每噸出廠價為2500元,現在跌到每噸1850元。一般化肥銷售旺季為2月份至7月份,但是現在如果不儲備,到旺季時就無法保障農民的需求,農資公司一般要儲備年銷售量50%以上的化肥,而個體經營戶則可根據市場行情採購農資産品。 羅平縣供銷社批發公司經理喻家成説,雲南山區半山區佔本省國土面積的95%,為方便山區農民購物便利,鄉村流通網絡一直延伸到這些地區,羅平縣就有200多個“山區服務網點”,佔全縣總供銷網點的30%多,這些網點基本無法盈利。
金融部門要對新時期下的供銷社另眼相看
有關人士&&,以前供銷社經營不善,但是改制後的供銷社已煥發出新活力,而金融部門對供銷社還是停留在原來的看法上。希望金融部門能夠加大對供銷社的扶持力度,降低供銷社的貸款門檻。 雲南省供銷社副主任單昆生説,希望國家能撥付專款,解決鄉村流通體系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如村級網點建設、縣級配送中心建設、農産品交易及批發市場建設等;安排專項資金對從事鄉村流通的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供銷系統重新成為農村流通體系的‘火車頭’就指日可待了。”單昆生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