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市場化三大難題待解
污水難進網 設施難運行 污泥難處理
    2008-12-23    本報記者:郭遠明 魏夢佳 羅宇凡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在湖北、江西等地採訪發現,目前各地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非常積極,但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是截污管網嚴重不足,水污分離滯後,造成污水不足,大量污水處理設施能力閒置。
  江西南昌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長李雲峰介紹,南昌市日供自來水100萬噸,已有城鎮污水處理能力81萬噸,按照供水與污水1:0.8的産生比例,南昌市城鎮生活污水實現了完全無污染排放。
  但記者發現,由於缺乏截污管道,南昌市大量污水處理設施能力處於閒置狀態。南昌市紅谷灘污水處理廠已建成的一期項目日處理污水能力為20萬噸,但實際日處理污水不足10萬噸,由於污水與雨水混合在一起,有時候進入處理廠的污水水質竟然比國家排放標準還低。南昌市象湖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達到20萬噸,但實際日處理污水量也只有幾萬噸。湖北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據統計,全省約40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的平均實際運行負荷率約為60%。
  截污管道不足,水污分離滯後也導致污水濃度不足,影響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首先,污水“太乾淨”了,企業和政府為“雨水買單”。記者採訪發現,南方不少地區尤其是原來生態情況較好的省份,污水濃度不足竟然也成為制約城鎮污水治理市場化的一大因素。南昌市紅谷灘污水處理廠需要的污水COD濃度為250-275毫克/升,但進入的污水COD濃度有時僅有70毫克,比一些污水處理廠出去的水還乾淨。究其原因就是截污管道不足,水污分離滯後,大量雨水進入污水處理廠。
  其次,工業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難分離,污水“太臟”了。中國水務集團荊州市中水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柏樹説,一些地區工業污水排放與生活污水排放根本就沒有分離,工業污水與城市污水混合後,污水濃度經常超過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甚至一些工業污水裏還含有抗生素等,大量殺死處理廠的生物菌,造成污水處理廠不時“罷工”。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污水處理廠近800個,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為57%左右,年産生含水濕污泥在1500萬噸以上。而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我國將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4500萬噸,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70%。
  目前,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等中部地區都在加強生活污水處理力度。江西將從2008年開始至2010年,新建縣市污水處理設施80座,確保每個縣市至少建有一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新增日處理污水能力190萬噸;去年以來,湖北也有10多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將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約80萬噸。伴隨而來的是污泥大量集中出現。
  但記者採訪發現,城鎮污水處理中污泥的無害處理問題並沒有引起地方足夠重視,絕大多數地方都缺乏污泥無害化處理的有效設施和手段。這將降低污水處理系統的有效處理能力,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二次污染隱患。
  亞洲環保控股有限公司南昌鵬鰩水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紀仁華、柏樹等人分析認為,一些地方政府不應認為將污水放進污水處理廠就萬事大吉,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的上游諸多環節還要理順,而下游出現的污泥問題也要引起重視。
  一是完善污水處理費體制,加強對污水管網建設投入。記者發現,管網建設滯後,既有投入不足原因,也有歷史原因。荊州市環保局副局長劉明春説,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投資比例中,是三分建污水處理廠、七分建污水管網。“十一五”期間,湖北省要規劃新建79座污水處理廠,約需資金43億元,而配套的管網建設需要資金近百億元。污水處理廠建設可通過市場化運作解決,可更為龐大的污水管網建設資金只有依靠政府投入。
  其次,要將污泥無害處理納入地方節能減排考核體系,從體制上杜絕二次污染。
  相關稿件
“蜂擁而建”的污水處理廠 2008-12-19
污水處理廠背後的地方“政治經濟學” 2008-12-15
佟星&&:廣東省年內將全面開徵污水處理費 2008-09-02
江西擬建80座污水處理廠 2008-06-02
陳光榮:廣東今年將大幅上調污水處理費用 200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