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機使我國北方蘋果汁行業受到嚴重衝擊,並出現果農毀園砍樹現象。與之相反,南方的熱帶果汁生産卻一片繁忙,訂單不減反增,銷售價格有所上升。同為水果加工,熱帶果汁為何能夠“風景這邊獨好”?
未雨綢繆,危機變“商機”
12月上旬,記者在國內最大的熱帶果汁出口企業廣西北海市合浦果香園食品有限公司看到了一番“意外”景象:運送鮮菠蘿的汽車不斷地駛進工廠,兩個總面積達6000平方米的果棚裏,鮮菠蘿堆得像連綿的小山,數百名工人忙碌地給菠蘿削皮,主車間正在滿負荷運轉……公司總經理滿桂富説,現在每週檢驗出口菠蘿汁200噸,訂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以上,公司採取3班倒,每天還從周邊農村招工,連平常的周末也不得不取消,成為公司成立9年來最繁忙的一個冬季。 “果香園”董事長黃辛説,在世界性的經濟蕭條情況下,公司逆市擴張、日夜生産,緣於對金融危機影響做到未雨綢繆。9月份,國內柑橘市場受害蟲影響,出現嚴重滯銷跌價;蘋果也因全球果汁需求下降,加工企業受困,造成鮮果大量上市。我們判斷這兩種大宗水果會出現滯銷,將影響熱帶的鮮菠蘿北運而滯壓在南方産地,成為果汁加工提供廉價原料的契機。 另一方面,泰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菠蘿加工産地,果汁生産在工藝上與罐頭生産捆綁在一起,因為罐頭需求下降,果汁生産受到較大影響,許多工廠處於停産或半停産狀態,雖有訂單難以滿足市場供應。黃辛説,與蘋果汁不同,熱帶果汁優勢獨特,多年來始終供不應求,如果成本上具有優勢,就能在危機中贏得市場。 “果香園”的原料主要來自廣東徐聞等地,大量鮮菠蘿積壓後,鮮菠蘿收購價由11月上旬的800元/噸降至500元。而金融危機也導致其他生産成本下降,煤由1200元/噸降至700元,海外運費由150元/噸降至40多美元,人工費、包裝桶費用也有較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公司之前主動與歐洲幾大老客戶簽訂購銷合同,價格比去年同期上升了約150美元/噸。 為了滿足大生産需要,“果香園”還通過各種方式在廣東搶聘人才,充實企業管理團隊;同時從勞動人才市場招聘了從廣東打工回來的工人,進行崗前培訓。繁忙的生産也為附近農村富餘人員提供了就業。一位姓梁的臨時工告訴記者:“在這裡做削皮工,每天能領到四五十元到上百元的收入。”
依託資源優勢“後工業時代”準確定位
“果香園”之所以能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傲然挺立,更緣於其準確的産業定位。黃辛介紹,從全球經濟看,隨着家用電器、電子信息、汽車等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正逐漸步入“後工業時代”。在“後工業時代”,一個家庭的水果消費遠遠大於口糧,一頓宴請開銷可以抵幾&彩電、幾部手機。美國在1968年就將彩電、音響列入“夕陽工業”,1972年將最後一家彩電企業賣給了韓國,包括飲料業在內的食品工業則迅速成長為美國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果香園”1999年投資辦廠時,正是國內鞋、帽、玩具及電子産品等製造業最紅火的時期,而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福建等5省區的熱帶果汁加工企業卻全線崩潰,十幾家主要企業家家虧損,負債纍纍,半數以上被銀行查封。但“果香園”判斷造成其虧損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場,而是經營體制、技術和産品結構。將廣大農民賣不掉的熱帶水果加工成果汁、果漿等産品,出口歐美等高緯度國家,既不與他們國家的蘋果汁、橙汁發生衝突,又深受消費者的喜歡,在快速擴張的飲料市場中需求旺盛,國際價格十分穩定,堪稱中國水果加工業的“藍海”。 熱帶果汁加工的工藝、技術以及設備,屬於較前沿技術,我國目前沒有一家專門為熱帶果汁生産的專門設備製造廠,具備熱帶水果果汁加工經驗的技術人員少之又少。因此,“果香園”把確立技術優勢作為企業發展重點,根據不同熱帶水果的果型和屬性,進行加工設備和技術探索,目前一共獲得國家專利局頒發的菠蘿、香蕉、荔枝、雪粒等4項榨汁發明專利,還有管道破碎、無菌灌裝、懸浮切粒等六項機械實用專利,建成了國內第一條自行設計、研製、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較大型現代化熱帶濃縮汁生産線。2006年又首次實現國內荔枝濃縮汁産業化加工,開發了佔領國際市場制高點的拳頭産品。 據海關統計,“果香園”年出口菠蘿汁佔全國60%,此外還開發了芒果、木瓜、百香果、香蕉、金桔等約20種熱帶水果濃縮汁和果漿。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秘書長趙亞利在2008年中國果汁峰會上稱讚:“中國的小品種果汁,北方有‘尚志’,南方有‘果香園’。”
金融危機救市宜扶“龍頭”保基礎
記者多年來一直關注熱帶水果加工。“果香園”往年加工的菠蘿絕大部分是鮮銷剩下的拳頭大小的次劣果,如果果汁廠不收購,産地的果農們只能將它們丟棄在地裏當肥料。今年情況卻截然不同,由於鮮果滯銷,“果香園”不論優劣全收,使得果汁加工成了果農增收的“穩定器”。徐聞縣一位水果販運戶告訴記者,按目前産地400元/噸收購價,菠蘿種植成本每公斤0.22元至0.26元計算,果農仍然有錢可賺。 據了解,滇、桂、粵、琼、閩為我國的熱帶水果主産區,産量巨大,中國的熱帶水果能開發利用、適宜種植各種熱帶和亞熱帶果樹的荒山、丘陵和坡地等土地面積約2000萬公頃,目前已被開發利用的僅為800萬公頃。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熱帶水果目前實有面積在250-300萬公頃之間,年總量約2000萬噸,産值400億元以上。相比之下,深加工仍然較為落後。由於熱帶水果成熟收摘期短、難以貯運,經常周期性出現豐産歉收、果賤傷農等現象。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波及面廣,對熱帶水果加工業的衝擊很大,畢竟像“果香園”這樣的果汁企業屬於鳳毛麟角,大部分加工企業以罐頭、果脯、乾果等産品為主,處境艱難。這種狀況最令人擔憂的不是“下游”加工企業暫時半停産或停産,而是對作為産業基礎的“上游”種植業的破壞。畢竟每種水果從種植到收摘,一般需要三年甚至更長時間,一旦出現果農毀園砍樹,投資巨大的加工産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樹,好不容易形成的産業鏈將毀於一旦。 一些專業人士指出,發展熱帶果汁加工應吸取蘋果汁産業的教訓,政府在出手救市時,不應亂打一氣,應注意宏觀調控,做好規劃,避免助長盲目擴張,造成對原料的非理性高價競爭,對種植業産生誤導。要把救市重點放在打造資源與加工産能相配套的産業鏈上,做到“上”“下”游兼顧,重點支持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深加工産品,並為他們“保底價收購”原料提供資金支持,在産業結構調整中保住資源,穩定産業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