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之下 國內五金行業的艱難轉型之路[圖]
    2008-12-19    本報記者:楊燁 陳聖莉    來源:經濟參考報

  “五金企業要怎麼生存?”看著手上一張一張被廢掉的訂單,望著身後堆着滿滿的貨架,在五金行業做了數十年出口生意的老王真正感到了經濟危機給五金行業帶來的沉重打擊。
  “面對中國巨大的市場,大量岌岌可危的五金企業開始經歷由‘出口向內銷’的艱難蛻變。”在近日舉辦的五金科技創新大會上,天津北方五金機電城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英面色凝重告訴記者。一方面,中國的高端品牌被國外廠商牢牢控制,另一方面,大量小作坊式的五金加工廠,憑藉低廉的價格掌握了低端市場,讓踏上這條“國內求生路”的眾多五金機電企業走的愈發艱難。

“出口”難尋出路

  “公司90%以上作出口訂單,”會議中,浙江義烏一位五金生産企業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回憶起年初時生意的火爆,他仍是一臉的欣喜,“我們公司的質量還不錯,和國外很多的老客戶都保持很良好的合作關係,儘管是貼牌,但是市場好,訂單量很大,通常訂單都是一個接一個的來。”
  旺盛的需求也帶動了整個五金産品整個産業鏈上産品價格的上漲。統計數據顯示,五金産品上半年價格漲幅達到30%以上,同時,原材料鋼材平均價格在三月初已經達到5570元,上漲幅度40%,八月份曾一度突破6000元,同時銅的價格漲幅也達到歷史新高。
  “市場好加上價格高,那個時候大家的激情很高,儘管原材料價格很高,但還是有很多企業都購進了大量原料加緊生産。”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寒冬一夜間席捲了全球,迅速到讓人措手不及。隨着大批企業紛紛倒閉,靠出口吃飯的五金企業猛然醒悟“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返。”“開始是訂單量一天比一天減少,後來以前簽好的訂單也有很多被‘棄單’。”一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僅上半年被拉高的價格迅速下滑到原位,甚至還往下跌了10%”
  而來自美國商務部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零售額已經連續五個月下跌,11月份與五金直接用戶的汽車行業,銷售額下降2.8%,而五金店銷售額也下降1.2%。
  “市場價格這麼低,經銷商基本利潤僅僅只有5%,對於生産企業,面臨存貨很大而且都是高成本生産,只能是買一個虧一個,而且産的越多日子越難過。”這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坦言,“很多生産企業膽子小了,很多訂單也不敢接,怕自己花費原料把東西做出來,買家又付不了錢。”

“收復失地”並非易事

  這個時候,一直以來專注外銷的眾多五金機電生産企業開始把眼光轉回到國內市場。同時,一些國外品牌也開始紛紛進駐中國市場。“中國的市場相對穩定。再加上國家宏觀調控多項措施的&&,市場潛力比較大,也成為很多廠商下一步爭奪的重點。”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高鐵生在會議發言中指出。據了解,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繼國家&&四萬億擴大內需投資計劃後,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上,又一次明確了“保增長促發展”為明年的工作重點。
  “對於以前只專注做出口的五金機電企業來講,轉向國內市場面臨很多考驗。”來自山東省萊州市五交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王崇波説。他告訴記者,一方面,五金出口型企業大多都是貼牌生産,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長久以來為國外市場服務,也使企業從生産到流通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而産品的開發也主要針對國外市場,對中國市場把握不足。
  “就目前的國內市場來説,幾個外國某品牌已經牢牢控制了高端市場,同時,小作坊類的企業依靠‘劣質低價’在低端市場的份額很高。而這類出口轉向型企業,既沒有品牌知名度和國外公司爭奪高端市場,又不能和小作坊類企業‘拼價格’,這個時候想打開中國市場,對於這些出口型五金企業非常困難。”他補充道。
  “缺乏好的流通平台也成為目前我公司開拓中國市場的一個瓶頸。”白塔工業品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凱向記者坦言,傳統的銷售模式是由經銷商代理,而這樣的模式經銷商雖然有其發展優勢,但整體素質相對偏低、經營管理模式較落後、比較看重眼前利益,市場抗風險能力不足、不重視品牌發展、經濟實力較弱。在這一輪經濟危機中,對於部分經銷商來説,可能面臨生死考驗。“國內很多生産企業往往過度依賴其經銷商網絡,一旦經銷商先出問題,生産企業很容易迅速丟失市場。”徐凱擔憂地説。
  另一方面,生産企業的銷售模式也決定了當前中國五金機電專業市場的水平。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以經銷商為經營主體的簡單化鋪位經營,形成了中國五金專業市場極具特色的“老闆經濟”模式,市場品牌、規模、成長速度面臨“天花板”效應,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以現代化、品牌化為基礎的大流通、大集散經營。

苦練內功才是關鍵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在大量國內外企業駐足中國的同時,業內也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從10月份我們經營開始出現問題以後,如何生存是最關鍵的問題。”上海東升焊接集團公司總裁胡成平告訴記者,“而真正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是品牌和品質。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鉗子,國外知名品牌可以買到幾百元,而中國一些企業生産的僅僅只有幾元錢。同樣的廠家和貨品,僅僅因為品牌價格可以相差千里。”
  “恐懼必須要形成一個動力,而應對這樣的經濟危機,單靠一個企業是遠遠不夠的,要形成合力共同應對。”陳英告訴記者,首先,企業必須對國內市場重新整合,根據市場需求研發或重點生産適銷對路的産品。特別是隨着中國四萬億投資的逐步到位,相關公路、鐵路、機場等建設需要用到的五金機電産品;其次、要提升産品品質,增加附加值,依靠以往“貼牌”生産過程中積累的先進的工藝,打造自己的品牌;最後、要完善流通領域,推動工商深度聯合,通過構建五金機電的“國美”,從而打造企業合力優勢,例如搭建多個流通平台,發展旗艦店和精品店,建立網上平台等模式發展,更好的節約企業成本和提高效益。
  “作為其中一個流通平台,首先要成為生産企業增強品牌的平台。”新南馬路五金城總經理呂勇嘉告訴記者,除了增強服務和打造精品旗艦店計劃外,集團還將盡快建立天下五金網這樣的專業網上信息平台,以及加強物流配送方面建設。他同時建議,全國近200多家流通市場要加強橫向聯合,優秀的五金市場結成一種聯盟,為品牌企業進入市場開拓最佳的進入通道。

  相關稿件
天津新南馬路:打造五金業的"國美"和"蘇寧" 2008-12-19
國內20余個五金特色城市共謀五金産業發展 2008-11-10
兩破世界紀錄 英國摘得場地第五金 2008-08-19
投資“五金”破解通脹 2007-11-21
天津新南馬路五金城欲打造北方五金機電集散中心 200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