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獺兔養殖成為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産業。 | 在生態生存環境惡劣地區如何建設新農村?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正在探索一種新的模式:企業投資、生態擴鎮、産業扶貧、無土移民。這一開始於2005年的新探索深受農牧民歡迎,也得到了專家學者肯定。
荒原上崛起新型村鎮
近日記者在達拉特旗採訪時,在距白泥鎮鹽店村北10多裏的荒原上看到了一片整齊漂亮的建築群:紅頂藍頂的平房成行成排,旁邊的建築工地上機聲隆隆,供水站、宿舍樓、餐館飯店、工業小區、醫院大樓拔地而起,寬闊的街道已經鋪就——一個新村鎮雛形已經顯現。 當地人告訴記者,就在四年前,這裡還是有名的風乾圪梁,因風多風大而荒無人煙。整個鹽店村一帶生態環境惡劣,人畜飲水困難,村民居住分散。這裡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黃河南岸,毛烏素沙地和庫布齊沙漠邊緣,8.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8%為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48%為生態惡化乾旱區。每年約1.6億噸的風沙吹到黃河裏,造成黃河斷流、改道。 達拉特旗副旗長白雪平告訴記者,沙區的特點是:農業靠天,廣種薄收。農牧民居住分散,各自為政,主要靠充當“地下工作者”偷牧養畜和退耕還林的補貼生活,每戶年收入不足一萬元。 2005年,內蒙古東達 蒙古王集團(以下簡稱東達集團)出資6000萬元在風乾圪梁實施生態移民村建設試點項目,當年即建成28戶高標準養殖示範區。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後,東達集團會同專家按照要求進行了新的規劃,計劃投資10億元,用九年時間分三期進行,將風乾圪梁建成一個總佔地12平方公里、容納4萬至6萬人,擁有特色種養、特色加工、物流運輸和服務四大産業的移民新村。 據東達集團總裁助理賈成忠介紹,目前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已投入3億多元,有560多戶農牧民搬遷入住,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工程仍在建設和完善中。移民新村建設開展以來,已引進企業十幾家,引進資金近30億元,正在形成支撐新村的五大園區。等到新村全部完工後,可以把散居在6000平方公里的農牧民全部轉移到這裡,既實現百姓富裕,又能使生態遭到破壞的地方成為“無人區”,生態得以自然恢復。
“無土移民”:農牧民在産業鏈上謀生存
與其他生態移民不同,東達集團採取的是“企業築巢,政策吸引,自願入住,産業拉動,服務保障”的措施,即企業無償為申請入住農牧民每戶提供價值16萬元的住房、獺兔養殖設施和種植大棚、沼氣池等,農牧民每戶只要拿出3000至5000元,購買種兔和兔籠,就可以發展種植、養殖業。 新村管委會副主任李佔華告訴記者,入住農牧民相當於免費租用集團提供的生産生活設施。公司為獺兔養殖戶提供産前、産中、産後全方位、系列化綜合服務。除設施統一建設、種兔統一提供外,飼料統一配製、疾病統一防治、出欄統一銷售。入住戶不用遷辦戶口,就像在新村打工的農業工人。不想搞養殖了可將房屋等設施退回。 由於氣候適宜、飼料充足,獺兔養殖被列為新村建設的重點工程、移民脫貧致富的核心支柱産業。新村計劃建設2500戶獺兔養殖專業戶,年出欄500萬隻商品兔。 楊偏是白泥井鎮鹽店村有名的特困戶,每年僅靠4000元的退耕還林補助生活。2007年12月一家5口搬進新村,接了6隻公兔和36隻母兔,如今已出欄兔350隻,獲純利8000元,還存欄500隻。 據楊偏等人介紹,公司按每只兔子70元的保護價回收,每只兔利潤在35至40元。兔糞作為沼氣原料,沼氣用來取暖、照明,沼液澆地肥田,生産無公害蔬菜,沼渣一部分養蚯蚓,剩餘部分與當地富含鉀元素的黏土拌和,製成花卉有機肥料,形成了循環産業鏈。 據了解,凡入住新村的移民,在享受國家和地方政府醫保政策的基礎上,東達集團再給每人增加20元,村民可實現“就業有崗位、養老有保障、看病有醫保”。 東達集團董事長趙永亮説,農牧民遷至移民新村後,生活水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般不再願意回到原來的生活環境中去,收入增加後就會考慮在新村買房置業,我們已建起多棟移民住宅,正好可以滿足這種需求。正在建設的獺兔肉聯廠、羊絨製品加工廠、飼料加工廠、皮毛加工廠、沙柳造紙廠、包裝製品廠等建成後,更會吸引來大批農牧民。這就是我們所説的“無土移民”。
“東達模式”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東達集團在達拉特旗進行的新農村建設探索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重視。專家認為,東達集團建設“新農村”的實踐,不僅為政府省下幾十億元的投資,探索了一種移民扶貧的新模式,而且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趙永亮説,以前也搞過一次移民村,投資不少,房子也建得不錯,但因為沒有産業支撐,群眾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我們現在的新村建設,就是以物流運輸、特色種養殖、加工、文衛教育、旅游等五大園區為支撐點形成産業鏈,首先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獺兔産業切入,同時利用鄰近公路的便利積極開展物流運輸和餐飲服務業,把農牧民變成産業工人,逐步過上城市人的生活。 內蒙古沙産業草産業協會副會長郝誠之認為,生態生存環境惡劣地區建設新農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移民。他認為,東達集團“築巢吸引、免費租住、政策吸引、逐步發展”的“無土移民”思路,為“退耕農民”找到了“退出機制”。 企業參與生態生存環境惡劣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只有實現“三贏”才會具有生命力。趙永亮説,如果企業參與扶貧只是不斷投入、沒有回報,就會缺乏長遠積極性。新村全部建成後,可置換出6000平方公里的生態自然恢復區;農牧民進“村”,在産業鏈條上通過勞動致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同時通過“無土移民”,可騰出150萬畝沙地種植沙柳,成為企業的造紙原料基地,實現了沙區生態、農牧民生計與企業發展的有機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