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執行了12年的“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的規定,被新&&的銀監會《商業銀行並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所取代。根據去年國內並購市場規模,業內人士預測,商業銀行將迎來不低於3萬億元規模的市場。但一些專家認為,對於並購貸款宜謹慎為好。
央企、上市公司或先受益
“並購貸款實施後,相信會有一批企業對目前市盈率低、市凈率低的上市公司伸出‘橄欖枝’”。長城證券研究所所長向威達&&,隨着一年多來的單邊下行,目前A股市場的平均市盈率不到18倍,平均市凈率2.5倍左右,其中不少上市公司低於平均水平,估值相對便宜,這些上市公司將成為並購的首選對象。 對於未來並購貸款受益的行業,宏源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唐永剛&&,A股將在産業資本認可的底部區域形成並購重組高潮,包括行業並購、央企整合和上海本地股,排在最前的並購機會主要集中在鋼鐵和機械製造領域。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田勇認為,《指引》&&有利於國內企業轉型、並購和重組,對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有一定意義。不過從短期來看,並購貸款的應用範圍有限,最有可能的仍是集中用於國有大型企業的兼併重組。 唐永剛認為,一些央企以及國家支持發展的基建和民生行業將可能獲得先行並購貸款的權利,尤其是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七大關鍵領域: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航空運輸、航運,這些領域目前有40多家中央企業。 “目前是並購的好時機,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企業願意出售部分股權以獲取資金,在這個時候出手,産業資本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向威達&&,《指引》要求企業並購要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目的,這意味着相同或相近行業的企業之間並購更易獲得監管部門的認可。
中小銀行目前暫難開展
雖然銀監會原則上已經解禁並購貸款,但業內專家認為,近期內能夠從事該業務的銀行不多。郭田勇認為,除去已經上市的幾大國有銀行,能滿足銀監會要求開辦並購貸款的銀行並不多,國內銀行業將不太可能迅速鋪開此項業務。 銀監會對商業銀行開展並購貸款業務有五條基本門檻,即有健全的風險管理和有效的內控機制;貸款損失專項準備充足率不低於100%;資本充足率不低於10%;一般準備餘額不低於同期貸款餘額的1%;以及有並購大款盡職調查和風險評估的專業團隊。 在並購貸款業務開展後的管理上,銀監會亦給出規模限制。根據指引要求,商業銀行全部並購貸款餘額佔同期本行核心資本凈額的比例不得超過50%,而商業銀行對同一借款人的並購貸款餘額佔同期本行核心資本凈額的比例不得超過5%。 對此,長江證券的評論報告&&,按照並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以2008
年中期數據衡量,深發展、浦發、華夏、民生四家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10%,寧波銀行一般準備佔貸款餘額的比重不足1%,短期內無緣並購貸款發放資格;若以50%的核心資本發放額度計算,並購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平均僅約4.7%至6%之間。 長江證券&&,解禁並購貸款,為上市公司並購、海外收購、MBO(管理者收購)等並購活動打開了廣闊的空間,為資本市場的活躍增添了持續動力,長遠影響不可低估。在美國,並購交易額一般是IPO(首次公開募股)融資額的10至20倍,並購交易是大型證券公司、投資銀行業務的主要來源,銀行發放並購貸款有利於加速行業整合和結構調整,也為允許券商開展過橋融資埋下了伏筆。
並購貸款應謹慎慢行
“短期內還不會推出並購貸款業務。”一家國有大銀行投行部的副總告訴記者,並購重組活動有着雙重風險,一是並購本身能否成功,二是收購後的重組是否成功,失敗的收購和失敗的重組並不鮮見。並購是國際投行的常規業務,它要求銀行既是金融家又是實業家。而並購貸款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商業銀行還需不斷積累經驗。 “銀監會指引中專門有‘銀行要有並購貸款盡職調查和風險評估的專業團隊’的規定。並購交易是個技術活,最大的挑戰來自銀行風險管理。從事並購業務不僅要對收購方和被收購方的財務狀況、債務安排、融資工具都很熟悉,還要熟悉當地的法律環境、政府關係,如果是海外收購對工會的力量也不能輕視。在並購貸款業務開閘後,如何合理地評估、控制並購過程中的風險是商業銀行亟須提升的能力。”上述的投行部副總對記者説。 對於並購貸款業務的推行,中投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陳水祥認為,目前大規模推進銀行展開並購貸款業務的時機還不成熟,預計將會首先採取試點的方法來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