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焦行業:限産保價戰嚴冬 化危為機抗風險
    2008-12-02    本報記者:陳忠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

  7月還是3000多元的高價,目前一下子降到了1200元。當前,山西焦化行業全行業虧損,限産幅度達到60%以上,有的小企業已經停産。山西的各個煤種中,降價幅度最大的煉焦煤,11月下旬的價格比8月下降了44%,動力煤則下降20%以上。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市場需求下降、價格下滑,能源大省山西的兩大支柱産業——煤炭和焦化,面臨着嚴峻挑戰。

  焦化:限産保價“大旗高舉”

  除了限産60%以上外,山西焦化企業焦爐的結焦時間不斷延長,有的已從原來的18小時延長到了70小時以上,生産出的焦炭基本報廢。即便如此,省內企業到10月份的庫存已高達700萬噸,港口庫存500萬噸,到處是積壓的焦炭;而焦炭貨款拖欠也達到100億元,個別焦化企業被迫停爐。
  9月以來,國外訂單驟減,預計我國全年焦炭出口量在1200萬噸,下降約20%。根據最近的原料價格和焦炭銷售價格,山西的焦化企業噸焦虧損仍達到300至500元。
  現在,一個焦化企業到底困難到什麼地步?
  山西省焦炭集團董事長張躍&&,以某大型焦化企業為例,年産焦炭230萬噸左右,9月份限産50%後,當月虧損6000萬元,下屬的煤焦油加工廠、甲醇廠、尿素廠全部停産,到了10月則虧損7000萬元。
  “預計困難形勢將會持續到明年一季度,焦炭價格將可降至谷底,二季度市場形勢會好轉,價格回穩,三季度市將明顯好轉,到了四季度,焦炭市場將會好轉,價格上升,焦化企業噸焦贏利在50元左右,全行業扭虧為盈。”張躍分析説。
  面對困難局面,山西省焦炭集團和山西省焦化行業協會一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組織焦炭生産企業高舉“限産”大旗,以減少虧損。要求所有會員企業的限産幅度要達到60%以上,鼓勵企業保護性生産,以盡快扭轉焦炭市場的供求關係。
  二是組織大型焦化企業實行聯合銷售,禁止壓價傾銷,擾亂市場。
  三是與主要用戶——鋼鐵企業建立價格協調機制,雙方每月定期召開一次例會,研究制訂市場指導價,發揮重點焦化和鋼鐵企業市場主力軍作用,穩定市場、穩定價格。目前,山西省焦化行業協會已與華北地區主要鋼鐵用戶建立了這一機制。
  四是指導企業規避經營風險,加強管理,推進節能減排,降低成本。

  煤炭:價格下降遇“寒流”

  與上半年煤價的“高歌猛進”不同,進入9月份以後的山西煤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降價“寒流”。
  山西省發改委分析指出,進入7月後,全省煤炭産量開始下降,10月份同比出現了“負增長”,下降幅度超過10%。與此同時,價格從8月份達到最高點後,各煤種開始下跌,其中以煉焦煤降幅最大,動力煤下降明顯,無煙煤基本穩定略有下降。
  山西某大型煤炭集團負責人&&,由於鋼鐵價格大幅下挫,冶金噴吹煤價格降了300元以後仍然銷售困難,目前他們開始限制冶金煤生産,轉為電煤銷售,價格將下降50%。化工用煤目前尚可維持,但估計到年底銷量將減少1/3。
  “需求減少、煤價下跌,導致集團公司煤電、煤化等延伸産業困難重重,這種連鎖反應的打擊是嚴重的,估計將遭遇比1998年至2000年大得多的困難,”這位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説。
  國內最大的主焦煤生産企業——山西焦煤集團此前已主動下調了主焦煤價格,幅度達到30%,約500至650元/噸。企業負責人&&,不少鋼鐵企業仍在要求降價,我們必須限産保價,將主焦煤價格維持在年初的1000元/噸左右。
  9月份以來,山西煤炭經濟運行出現了産銷量環比下降、外欠煤款增加的局面。9月出省銷量為4324萬噸,比8月份減少651萬噸,環比下降13%,10月出省銷量比9月減少238萬噸,環比下降5.5%;到9月末全省煤炭應收賬款已增至42.2億元,比6月末增加了25.93億元。

  避免“重蹈覆轍” 謀劃長遠發展

  俗語説“好了傷疤忘了疼”,煤炭和焦炭距離的上次“嚴冬”其實並不遙遠。
  由於無序發展造成産能過剩,山西焦化行業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就曾經歷過“總量過剩、爭奪市場、競相壓價”的“嚴冬”,全行業嚴重虧損;進入2003年以後,在市場的拉動下又掀起新一輪焦炭建設高潮,雖然經過淘汰土焦、改良焦,扶持大機焦,落後産能大大減少,但目前焦炭産能仍高達1.5億多噸。
  一時間,在市場好形勢的推動下,國內不僅獨立焦化企業熱衷於建設大型焦爐,鋼鐵企業自建大型焦爐也蔚然成風,而一些手握資源的煤炭企業也紛紛涉足,有的已建起上百萬噸的焦化園區。在告別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同時,國內焦化行業“高水平重復建設”有所抬頭,産能過剩仍然籠罩行業上空。
  在當前市場需求萎縮、價格下降的背景下,焦炭産能過剩、競爭無序等“頑疾”再次暴露無遺。
  煤炭行業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跌入“低谷”,步入“嚴冬”。當時煤礦到處堆滿了煤,有的引發自燃;儘管煤礦四處找銷路,甚至不惜身體“以酒量換銷量”,但煤依然難以賣出;即使賣出去了,煤款也被大量拖欠,有的呆賬至今仍未清回。
  在深刻汲取了歷史教訓後,山西煤炭、焦化兩大行業當前採取了更為理性的應對之策,認識到“降價不能刺激需求,更不能增加效益”的道理,決心在限産保價、控制價格下滑的同時,嚴格控制總量,“以效以需定銷,以銷以運定産”,力保供求“緊平衡”。
  業內專家指出,煤焦兩行業都面臨着淘汰落後、節能減排和産業升級等方面的壓力,應該抓住此次機遇,化“危”為“機”,提升産業素質和企業抗風險能力。
  目前,山西共有270多家焦化企業,多為中小獨立焦化企業。張躍建議,政府在繼續加大焦化行業清理整頓的同時,要優化産業政策,暫停審批新的焦化項目;鼓勵“鋼焦聯合”、“煤焦聯合”,延長産業鏈條,推動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培育大型焦化企業集團。
  山西省煤炭工業局負責人&&,煤炭行業將繼續加大落後産能的淘汰力度,大力推進實施重組整合攻堅戰,着力提高産業集中度,到2010年底,全省礦井數量將由目前2800余個減壓50%以上,控制在1500個以內;煤礦企業規模將提高到300萬噸/年以上,形成2至3個年産能上億噸的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3至5個年産能在5000萬噸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使大集團控股經營的煤炭産量佔到全省總産量的75%以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