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糧食部門:産後減損等於再造“無形糧田”
    2008-11-17    本報記者:王曉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吉林省風調雨順,糧食産量較去年有大幅提高。新華社記者 邵守志 攝
  東北糧食主産區的儲糧設施、條件落後,方式、方法比較傳統,糧食産後損失情況嚴重。吉林省糧食部門幹部認為,減少糧食産後損耗,幫助農戶安全儲糧,開發農戶儲糧這個“無形糧田”,不僅可以帶動農民增收,從長遠看還有利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全國每年損失400億公斤

  糧食産後損失是世界性難題,各國損失情況不一。吉林省糧食局局長祝業輝介紹説,發達國家一般在3%以下,發展中國家一般在5%左右,而我國糧食産後損失平均在8%左右,全國每年糧食産後損失400億公斤以上,直接經濟損失600多億元。
  祝業輝介紹説,吉林省農戶儲糧,大部分延續傳統的儲存方式,“地扒式”儲糧佔50%,“上棧子”佔25%,“上樓子”佔15%,其它佔10%。他説:“儲糧設施簡陋,技術水平低,存放過程中受家禽、鼠害、蟲害、霉變等影響,農戶儲糧問題多、損失大,玉米平均損失率達11.77%、水稻5.73%。”
  “而且農戶儲糧還是大頭。”祝業輝説,現階段糧食産量基本穩定在250億公斤左右,糧食收穫後,60%散存於農村的408萬個農戶家中。以2007年為例,全省農戶儲糧162億公斤,佔糧食總産的67.7%。
  一談糧食問題,大家往往只看重增産多少,卻很少關注糧食打下來後的損失問題。四平市農委副主任周一平詳細分析了産生損失的一些具體環節:受到目前收穫設備所限,割地、拉地、打場一般損失3%至5%;保管過程中由於設施簡陋,霉變、雞刨、鼠害等一般損失2%至4%;糧食從農民家運往糧庫或加工企業環節中,也有一部分損失,各環節加起來四平地區糧食産後損耗在10%左右。
  梅河口市糧食局副局長馬立軍介紹説,農民收割、脫粒、打場過程中都有損耗,但主要還是在農民自身保管方面。“梅河口地區一半以上農戶的糧食打回家裏都直接堆在地上,用棧子圍起來,不僅雞刨、鼠盜很方便,而且一遇到氣溫急劇變化,霉變粒增多,損失更大。”他説:“今年4月下旬,吉林省氣溫突然升高,最高達到28攝氏度,雖然只持續了幾天時間,但農民手裏的糧食還是壞了不少。”據他介紹,特別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後,農民儲糧周期相對延長,自用糧儲存周期為12個月,商品糧大都根據市場價格分階段出售,一般在農民手中儲存六個月左右,這樣損耗就更大。

減少損失就是增産增效

  吉林省一些幹部認為,重視農村糧食産後減損,幫助農戶搞好科學儲糧、安全儲糧,開發農戶儲糧的“無形糧田”,是不耕耘的收穫、不生産的增産,同時還可以節約一系列資源。
  加快改善農戶自身儲糧條件,減少糧食損失,不僅能增強農戶抵禦自然災害和風險的能力,還能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專家分析説,農戶安全儲糧事關農村食品衞生安全和農民生産、生活條件改善,通過農戶採用非化學防治手段,能夠有效控制儲糧有害生物的危害,減少農藥和鼠藥的使用,降低化學藥劑對糧食和環境的污染,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減少傳染病和流行病的發生,保護人民身心健康。同時還有利於農民常年隨時擇機擇價售糧,增加農民收入。
  祝業輝舉例分析説,2006年,吉林省225億公斤的商品糧,按照平均産後損耗8%計算,全省損失糧食18億公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農民平均減收180元左右,而且吉林省實際的損耗率還不止8%。2007年吉林省200億公斤商品量,由於極端天氣影響,農民手中待售玉米霉變嚴重,農戶産後損失更高。
  祝業輝分析説,糧食産後損耗實際上損失的不僅是糧食,還有土地、化肥、水資源等。如果能減少損耗,不僅是增産,也是增效。他説,如果沒有18億公斤的損耗,按每公頃玉米産量1萬公斤計算,相當於增加18萬公頃土地;按每公頃施肥1.2標噸計算,可節省21.6萬標噸化肥;按玉米生育期每公頃用水3000噸計算,可節約水資源5.4億噸。
  周一平以四平地區為例介紹説,四平地區平均糧食總産55億公斤左右,其中玉米45億公斤,損耗8%就是4到5億公斤。四平53萬戶農村人口,如果儲糧條件能得到改善,至少能減少3%的損失,相當於挽回1.75億公斤糧食,按照平均每公斤1.4元計算,相當於挽回經濟損失2.4億元。
  吉林省梨樹縣閆家村農民郭富強家裏有1.5公頃土地,去年總共打了不到1.5萬公斤玉米,可到最後賣的時候只剩下1.4萬公斤,在家裏儲存不到半年,損失了將近1000公斤玉米。“農民種地不僅要出錢還要出力,種出來的每一粒糧食都是用汗水換來的,如果能夠避免損失誰都願意。”他説:“別説1000公斤,就是1公斤糧食我們也不願意扔,一年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為的就是這點糧食,誰不想多打點糧,多賣幾個錢。”

讓“新型糧倉”走進更多農戶

  為改善農戶儲糧條件,減少産後損失,吉林省在2006年成功申報了“東北平原農戶儲糧減損技術集成與示範”重點課題,向試點地區農戶推廣一種“新型糧倉”。
  祝業輝介紹説,試點地區採取國家投資、地方配套和農戶自籌相結合的方式,按照1:1:1的比例籌措資金,為農戶建造“多功能無骨架儲糧倉”,並向農戶提供科學儲糧技術。
  據了解,2009年吉林省打算選擇省內6個地區10個産糧大縣,確定3萬戶有場地、糧食産量大、儲糧時間長的農戶作為試點,按照國家、地方和農戶3:5:2的比例籌措資金,推薦使用“鋼骨架矩形儲糧倉”。祝業輝説,這種倉型長4米、寬1.5米、高2.05米,能儲存玉米穗6.8噸,存儲玉米粒9噸左右。倉體採用鋼板網,內襯鋼絲網,骨架為5厘米鋼管搭建,倉底同樣採用鋼板網,頂部蓋石棉瓦防雨防雪。該倉離地面30厘米,四週通風,對安全保糧,保證品質,防霉、防鼠、防家禽啄咬都有很好效果,玉米損耗可降到4%以下。這樣既可以收到明顯效果,同時也能保證國家投資發揮作用,取得經驗後,計劃在2009至2013年用五年時間在全省400多萬農戶中逐步推廣。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由於地方財政困難,農民收入有限,雖然各級糧食部門和農民都認為産後減損利國利民,但由於資金有限,新型糧倉要在更大範圍內推廣,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四平市梨樹縣蔡家鎮敬友村農民安玉江説:“農民種地過日子基本都是年吃年用,雖然這兩年國家政策好,但手上也沒有什麼余錢,讓我們一下子拿出那麼多錢建糧倉,確實沒有能力。”
  周一平説,産糧大縣都是財政窮縣,讓基層財政給新型糧倉配套資金確實存在困難。他認為國家應該加大投入力度。他計算了一下宏觀成本效益賬:四平地區接近26萬農戶家裏沒有儲糧設施,一個新型糧倉按造價成本3000元計算,總成本投入大約7.8億元,新建的糧倉至少使用20年,每年大約可減少損失2.3億元,3年多就可基本收回成本。
  周一平認為,對於類似這種利國利民的好項目,國家應該作為一個長期性戰略投資,採取全額補貼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減少基層財政和農民負擔,讓新型糧倉逐步走進更多農戶。

  相關稿件
父親也可能患上“産後抑鬱症” 2008-07-07
日係車瘋狂擴産後發制人效應銳顯 2007-09-12
氣溫變化快 産後抑鬱症多起來 200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