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化:長三角化工園區打破“孤島”模式
    2008-11-14    本報記者:楊燁 實習生:陳希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上海化學工業區鳥瞰
  “對不起,雖然項目很大,但是不能入園。首先不符合我們園區産業鏈發展,更重要的是這個項目沒有達到我們的環保指標。”江蘇揚州化工園區管委會主任周正權婉言謝絕了一個化工項目的入園申請,而這個項目的年産值達數十億元。
  這樣的拒絕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大型園區裏十分常見。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儘管目前國際經濟環境持續惡化,但在嚴格的審批制度和環保、安全標準下,長三角的化工園區憑藉企業關聯度高、産品服務一體化等優勢,已經成為我國優勢化工企業聚集地,集群化發展也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化工經濟一大特色。

  化工行業的“孤島”現狀

  “長期以來,化工行業被認為存在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安全危險大的問題。而我國化工行業由於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集中度低,形成‘孤島式’發展模式,難以發揮規模效益。”中國石油和化工學會副會長潘德潤介紹説,“即使整合一輪後,還有大量小企業殘留。”據學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8月以來,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有17119家,而全國化工園區僅有357個。
  “化工行業的‘孤島’模式,導致節能減排壓力很大,難以同步推進相關標準、技術,缺乏統一管理。”上海化工區華誼集團總裁劉訓峰&&,“要消除化工行業的孤島現象,有的企業要搬遷、有的企業要集中管理,才能達到節能減排和消除安全隱患的要求。”
  “化工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進大出大關聯’,即資源消耗多、廢水廢氣廢渣排放量大、産業鏈條長、産品銜接緊密。因此,化工行業很適合實施循環經濟,走園區化發展道路。”潘德潤分析道。

  從招商引資到選商引資

  “建立化工園首要的是要有嚴格的項目准入關,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和防止生態的破壞。”江蘇泰興市副市長黃紅旗&&。他告訴記者:“我們的園區建成比較早,有一些歷史遺留的老問題,以前是想方設法招商,什麼項目就往園區建,結果是發展出現了瓶頸。現在我們堅持‘三個不上’的入園門檻,對環保不合格的投資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堅決杜絕‘先上車後補票’的現象發生。”
  這樣的高標準制約下,作為一個從事化工行業很多年的老同志,在周正權手上已經拒絕了很多項目。“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從招商引資到選商引資。”他告訴記者,“由於硫化氫等污染物治理不達標,園區在2004年初將一個總投資三億美元、年銷售額近40億元人民幣的粘膠纖維項目拒之門外。”
  在一方面大力發展高水平園區的同時,政府也對園區外企業實行了嚴格的淘汰制度。據江蘇省揚州市副市長卜宇介紹,目前全國化工企業基本實行入園政策,揚州市也要求新建化工項目必須入園建設。而對於達不到入園條件的企業,嚴格實行“關、停、並、轉”。“限制和發展雙管齊下,促進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使得化工行業集群化發展步伐更快。”卜宇説。

  形成産業鏈效應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長江三角洲大中型化工園區無一例外,均都按照産品鏈的各自特點,以縱向、橫向兩條鏈推進,通過招商引資,將符合上、中、下游産品鏈關係的企業有機地聯結起來,形成産業鏈的發展模式。
  “園區産業鏈發展,環環相扣。上一環節的産品、副産品和廢物正是下一環節的原料,上一環節的廢氣正是下一環節的熱源。”潘德潤告訴記者,通過化工園區的統一規劃,不僅使廢物得到充分利用,又減少了環境污染,並且有效提高了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園區內的企業從傳統的競爭關係轉變為上下游配套的夥伴關係。”上海化學工業園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據他介紹,目前園區已形成乙烯産品鏈和以氯氣為核心的氯化工産業鏈,産品之間的關聯度達到80%以上。其中僅天原華勝一家的氯氣二次利用一項就可使整個産品鏈節約能源10.7萬噸標煤/年,節約用水84萬噸/年。
  此外,由於化工物流複雜性、高危性和批量大的特殊要求,園區物流一體化運作,將大幅縮減運輸成本,提高産品利潤。記者採訪中得知,上海化學工業園區採用管道運輸化工物料,一期12公里長的公共管廊已鋪設完成。其運輸成本不到2元/噸,相比較下,目前船運需7元/噸,鐵路運輸需20元/噸,汽車運輸需50元/噸。

  化工園區發展仍存瓶頸

  “土地資源緊張是制約我們化工園區發展的一大問題。”嘉興港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負責人告訴記者,“要發展必須引進優質的項目,有項目就要有項目土地指標,全省指標分到每個市、區很少。另外國家對於化工項目審批非常嚴格,現在要上項目基本上都是靠‘點貢’。”
  記者了解到,這位負責人口中的“點貢”,實際上就是把重大優質項目直接向省裏上報,如果獲批,可以由省裏直接協調劃撥用地。“但是這樣成功的機會很小,一年最多一兩個,另外園區由於地域偏小,環境總量也有限,我們很多項目都只能一拖再拖。”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節能減排要求未進行行業細分,對發展化工産業制約很大。”揚州化學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吳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基礎好的園區和工藝設備先進的企業由於基數低,減排空間已經非常小,而國家規定與落後園區和企業實行節能減排指標‘一刀切’,導致園區普遍任務完成更加困難。”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化工行業的能耗和排污統計辦法不健全,有的標準是十多年前制訂的,明顯已不適應當前行業的需要;有的根本沒有標準,需要時才研究制訂。“對於已經具有成套節能減排成熟技術的行業,國家在推廣技術、設立專項支持方面,也顯得力度不夠。”吳汛補充道。
  “實際上,隨着園區的發展,公共設施承載能力也面臨更大挑戰。”作為第一屆上海化學工業園區的主要設計師和領導,劉訓峰向記者坦言,由於目前化工園區大多采取産業鏈條發展模式,上下游産品相關度比較高,因此,如果産業鏈中間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就將影響到整體的運作生産。

  相關稿件
洋口港:長三角港口群北翼初成 2008-10-30
發改委:長三角"領頭羊"作用將進一步增強 2008-10-17
長三角地區盼滬金融中心建設提速 2008-10-15
"鐵的"公交化長三角上演愜意同城生活 2008-10-15
“鐵的”公交化 長三角上演愜意“同城生活” 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