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群眾衞生安全 監管部門必須負起責任
    2008-11-03    本報記者:楊燁 劉璐璐 呂福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近日在北京一些從事餐具專業消毒的車間採訪時發現,由於缺乏行業標準與有效衞生監管,使得大量未經過嚴格洗滌及消毒的“衞生餐具”充斥市場,帶來餐具衞生安全隱患。而且,由於一些臟亂差的小作坊以低價搶奪市場,使得一些本來利潤微薄的正規專業公司面臨難以生存局面。業內人士呼籲,盡快制定&&有關“衞生餐具”的行業標準,切實加強市場監管,還消費者一套衞生安全的餐具。   若非親眼所見,記者根本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在一家並不起眼的農舍內,卻是一個“衞生餐具”加工中心,更讓人驚訝的是,洗滌用品包裝袋上赫然標有“工業純緘”的字樣。
  記者在多天的調查中發現,在餐具消毒這個行業裏,類似的“黑作坊”大量存在,它們就散落在京城各個城區和郊區。如今,由於一些餐館把費時費電的餐具消毒環節外包,“衞生餐具”的市場迅速膨脹。而由這些衞生狀況令人擔憂的作坊式工廠生産出來的“衞生餐具”,均被貼上了衞生健康的綠色標籤。
  北京市環保餐具聯合會秘書長董金獅説:“生産消毒餐具的廠家,必須要到衞生防疫部門辦理衞生許可證。但據我了解,現在有一多半這樣的企業沒有衞生許可證,從業人員的健康、周邊的環境、生産車間的環境、消毒的設施、消毒液的使用均沒有保證。單就消毒液而言,工業消毒液和食品消毒液差別很大,食品消毒液允許有一定量的殘留物,它還相對比較安全。但食品消毒液要比工業消毒液貴兩到三倍。沒有資質的企業,肯定不會用食品級的,用工業級的便宜啊!”
  據調查,這類作坊生産的消毒餐具包裝上有明顯的特點:一是這些廠子大多都是在豐&、海淀、燕郊、通州等周邊區域,而包裝上廠址上寫的都是某某開發區之類,有的乾脆就是假的廠址,根本沒有辦法找到。二是沒有固定電話,只有一個手機號碼用來&&送貨,而且號碼還經常變化。三是包裝很簡易,使用的時候經常會發現破損或者污垢等殘留。四是有些還把假的營業許可證印在包裝上來誤導人。
  董金獅説,現在的衞生餐具就像以前説的衞生筷一樣,有些小作坊清洗餐具,就是“硫磺熏,藥水泡,難保衞生”。但因為它選的瓷本身就很乾淨,就算洗不乾淨,也看不出來。這是材質本身的作用,比如骨瓷、倣密胺的瓷白度比較好,掂起來比較輕,實際上掩蓋了消毒合格不合格的問題。
  據董金獅介紹,國家對飯店裏的餐具衞生有明確規定:一個是陶瓷餐具本身有衞生理化要求,包括不銹鋼、金屬、玻璃等材質的餐飲具。二是衞生防疫指標。比如大腸桿菌、細菌這些受到二次污染的衞生指標。原則上衞生防疫部門每月都要對産品進行檢測。對於生産企業,首先要有出廠檢驗。一些關鍵性的指標企業能測的,出廠的時候必須進行檢測,比如大腸桿菌有沒有超標。但這些檢測現在大部分企業都不做。衞生許可證發了以後,部門監管就弱化了。
  北京喜樂迪餐具消毒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天北京市使用的消毒餐具達到40萬套,真正發展起來預計能夠有200多萬套的需求。而現在北京市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做消毒餐具的企業就有上百家。實際上,這裡面真正正規的不到十家,其他的大多是衞生不合格的小作坊,沒有登記還在生産的黑作坊更是不計其數。”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從事餐具消毒的生産企業都有正式的營業執照和衞生檢疫許可證。人們不禁要問,為何有如此糟糕的衞生狀況卻能證照齊全?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説,這些衞生消毒生産許可證或檢疫合格證的取得很簡單,只要有關係或適當打點一下都可輕鬆取得。而按照嚴格的審批程序,以上小作坊這樣的工作環境很難通過審核。當記者詢問燕郊潔萬家公司負責人執照好不好辦時,他説:“我們的餐具主要是銷往燕郊的飯店,像蟹老宋,鼎香園餃子城等很多家飯店,主要也是在這裡關係硬。許可登記交錢就行。也沒有專門餐具清潔這個類別。説實話,我這個證幹家政也可以。這個行業是最近幾年才有,啥標準也沒有。”
  顯然,企業沒有責任心是第一位的。其次,執法部門不能嚴格頒發證件也是問題的關鍵。老百姓相信的是政府證件的權威性,如果證件不能按照規定去頒發,那它就成了坑害消費者的通行證,成了合法的、公開的欺騙。董金獅説,因為中國人情關係比較厲害,發證的過程中涉及到企業的經濟利益,實際上達不到標準就給發證了。而在衞生和質量上,“我覺得沒有60分和70分,只能是100分。在質量和安全問題上不能打折扣。”還有一個更嚴重的情況是為了拿證而拿證,等拿到證件後卻不按獲證的要求組織生産,造成了劣質産品在合格證件的保護下合法地進入市場。
  由於“衞生餐具”消費市場在近兩年來迅速膨脹,使得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一些不法經營者便靠低價從中牟取暴利,影響消費者就餐衞生安全。為此,一些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對“衞生餐具”行業狀況進行調查和干預,制定行業衞生標準,督促行業健康發展。
  一是盡快制定&&“衞生餐具”行業標準。據北京喜樂迪餐具消毒公司的負責人透露,衞生部門和質檢部門沒有&&任何標準對消毒餐具是否合格進行規定。所謂的檢疫報告,也是參照衞生部門規定餐館後廚餐具清洗標準。“就是這樣的檢查,也是我們自己把餐具送到檢疫部門,交錢後人家才給出報告。”他説。國家環保産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塑包産品檢驗部副部長王洪濤説,餐飲場所餐具消毒問題,是屬於衞生部門的管理範圍。對環保餐具消毒的監管力度是不夠的,長期來講可能要制定一些規範辦法,如對大腸桿菌等一些可致病的細菌等指標進行限制。
  二是加強行業監管,減少執法過程中的人情現象。據了解,去年,衞生部門曾在北京112家餐飲企業進行調查後發現,三星級以上的飯店餐具消毒合格率僅為60%,更不用説一些中低檔餐廳,很多餐館的消毒碗櫃基本上都是擺設。
  北京自發成立的衞生餐具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小作坊隨便到工商登記一下,買好餐具,雇幾個工人,找個邊遠的郊區租個小房子就可以幹了,沒有標準,無人監管才是造成這個行業這樣混亂的根本所在。”而像喜樂迪這樣相對正規的企業都快被擠垮了。喜樂迪的張經理説:“這些小作坊供給飯店每套才4毛到6毛錢,而我們的成本都在每套6毛五分錢,再降就保證不了衞生質量了。而飯店只看價格,因此我們只能白白的看著他們把客戶搶走。這不是監管不力,根本就是沒有監管。”
  董金獅認為,現在執法中民不舉官不究的現象比較突出。其中,最重要的是質檢部門。發證、質量管理體系包括現在《食品安全法》,都是由質檢局來執行的。按説産品的質量,不管是食品還是非食品,都由質檢部門統一管理。但它現在和衞生部門有交叉,這些部門都願意發證,不願意監管。因為,發證能賺錢,監管本身是賠錢的,還要得罪人。這個問題根深蒂固。
  另外,現行的執法尺度也存在很大的人情餘地。過去總是處罰一到三倍,沒收非法所得之類的,這個力度不夠,發現就應該取締。《食品安全法》出來以後就不是這樣的了。經營者如果沒有手續就肯定取締,沒收所有的東西,不給你二次機會。在罰款方面,如果貨物價值不到1萬元的罰款10萬元,起點就是10萬元;超過1萬元的罰10倍到20倍,這樣就不給執法人員留太多“人情”空間。
  相關稿件
衞生部長陳竺説醫改近期五項目標 2008-10-31
衞生部門提醒:冬季吃酸菜”學問大“ 2008-10-29
5000萬美元世行貸款支持我國農村衞生發展 2008-10-21
《關於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公開徵求社會意見 2008-10-15
衞生部等部門:乳製品中三聚氰胺臨時限量值 200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