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華爾街風暴]中國企業家一定要有準備
    2008-10-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期嘉賓:漢能投資董事長 陳宏

  主持人:我們聽説您上個星期剛剛從美國回來,可不可以給我們講一下美國的這場金融危機怎麼樣傳導到實體經濟當中去的。我們聽説現在硅谷的情況很不樂觀,很多高科技産業開始裁員了。

  陳宏:10月以後我們在硅谷參加了一個華人舉辦的年會,就是中國奧運之後怎麼走。這個過程中接觸了很多硅谷的創業家、投資者。其實整個硅谷的經濟實際上跟華爾街是息息相關的。
  隨便舉一個例子,像雷曼兄弟這樣的企業,金融危機産生之後倒下了,他每年花11億美金用來購買IT産品,如果這樣的公司倒下了,那硅谷公司沒有了這樣的營業額,所以連鎖反應下來了。這樣的公司怎麼辦?就要裁員。所以整體來講,裁員就反饋到大家的信心問題,失業了、沒有錢了、花錢就比較小心一點,然後就反饋到一般的銷售産業、零售産業。硅谷作為一個高科技的中心,受到的影響很大。第二點,硅谷又是創業之都,很多公司在那裏産生。金融危機産生,只有幾家公司可以上市,風險投資公司機制沒有了,就沒有錢來了。這對整個硅谷來講影響非常大。

  主持人:金融和實體經濟像孿生兄弟一樣,金融出現危機的時候實體經濟就受到了影響,這時候大企業和小企業似乎手段不一樣。大企業是拆東墻補西墻,而小企業只能通過控制成本才能渡過這個秋天或者是冬天。

  陳宏:危機和機遇是連在一起的,我們看三種企業,一種是大企業,一種是特大企業,還有一種是中小企業。作為中小企業來講,如果體制比較小,銷售額和利潤非常低的時候,這時候只能節儉,因為資金來源的方向可能有銀行,但銀行現在出問題了,就不貸款了。而稍微大一點的公司可能有多元化經營,特別像中國的民營企業,有很多不同的多元化。這時候實際上有一些部分值錢的,他完全可以把這個部分賣掉,把錢收回來。拿到這些錢以後,第一可以過冬,第二可以用這個錢來收購他的競爭對手,可能更便宜。這時候在整個風暴之中可以重新産生領袖,大型企業,包括中國國有企業,在全球國際化過程中間也看到一些機會。

  主持人:説到保護實體經濟,我們注意到歐美的大企業很多是百年老店,在他們的生命當中多次遇到過經濟危機,但這次的深度廣度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他們早就有一些應對的準備,預警措施也好。對我們中國的企業來説,我們未雨綢繆的準備做得沒有他們那麼好,這個我們有哪些可以借鑒的?

  陳宏:中國的企業在過去30年之中都經過了各種各樣的磨煉,但是整體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發展得非常不錯,大部分的企業家都沒有經過像在國外所發生的各式各樣的金融風暴、産業風暴。中國企業在風暴來臨的時候有幾個點要學習外國的經驗,轉型是需要時間的,不是馬上可以轉的。在轉型以前要關注幾點,公司一定要活下來,要節流,也要開源。在2000年,像思科這樣的公司就把自己的主營業務轉向服務于公司,增加自己的客戶量,而不是像朗訊這樣的公司客戶只限于幾個大的運營商,一旦這幾個運營商減少了對自己的訂單,公司馬上出問題了。中國的企業也是一樣的,如果自己的客戶非常少,抗風險能力就比較小的。這次金融危機還沒有結束,到底金融風暴能延續多久我們也不知道,中國的企業家一定要有準備。

  相關稿件
金融危機下:中國企業發展有"機遇" 2008-10-21
中國企業參與海外並購正當其時 2008-10-17
廣交會觀察:中國企業全力應對市場低迷 2008-10-17
中國企業全力應對市場低迷 2008-10-17
樊綱:中國企業“轉型”不等于“轉産” 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