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0多家企業雲集、1480個標準展位、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家採購商組團採購……18日至22日舉行的“2008年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吸引了全球陶瓷界人士的目光。 景德鎮素有“中國瓷都”之稱,陶瓷堪稱立市之本。然而,這次被當地政府譽為“提高地位、擴大交易、打響品牌”的瓷博會標誌着景瓷重振雄風的同時,景瓷頻頻遭遇倣冒的這一頑疾,仍然若隱若現。
倣冒重挫創作激情
從外觀設計、知名商標到名人名作,多年來,景德鎮陶瓷遭遇倣冒的現象已屢見不鮮,並嚴重衝擊着景瓷的生存和發展。受此影響,代表着正宗景瓷標識的“龍珠閣”“景德鎮”兩個馳名商標的花紙印量,甚至一度由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80多萬張銳減至本世紀初的不到20萬張,成為當年景瓷市場萎縮的縮影。 “幾個月的苦心設計很可能被人花幾分鐘就倣冒了,打擊最大的是創作者的激情,傷害最深的是景瓷發展的根基。”景德鎮的環球陶瓷實業公司董事長董克勤説,公司2004年設計生産的陶瓷首飾系列産品,目前至少遭到上百家廠家的倣冒侵權,價錢則由當初的每件70多元跌至現在的每件5元錢,設計人員的收入也因此直線下降。
以創新拒絕倣冒
“如果從個人的角度來説,面對倣冒,根本沒有能力維權。”景德鎮著名陶瓷收藏家、精益齋陶瓷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孔發龍説,很多人對此只能以“有人倣,説明作品好”的心態聊以自慰。 孔發龍的感慨無疑折射出景德鎮陶瓷界普遍的尷尬與無奈。景德鎮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産權審判庭庭長洪珂珉告訴記者,2002年至2006年5年間,這個審判庭共審理涉及陶瓷知識産權的案件128件,2007年至今年10月中旬,同類案件數就達118起,其中僅著作侵權案件就佔30%。 “更多的倣冒糾紛,我們通過訴前調解進行解決。”洪珂珉説,倣冒糾紛的大量出現,一方面反映倣冒現象仍然嚴重,另一方面則説明景德鎮人的知識産權保護意識正在不斷提高、打擊力度正在不斷增強。 然而,由於倣冒侵權手法多樣,法院受理案件後又面臨取證艱難等因素,法律維權常常面臨尷尬。據了解,當前陶瓷倣冒的主要手法包括侵犯專利權、侵犯商標專用權、濫用“景德鎮”證明商標、侵犯著作權和倣冒名人名作等。 洪珂珉説,侵權者生産地點日趨隱蔽,其銷售獲利證據往往無法獲得,使法院難以對違法企業進行有效制裁,與此同時,訴諸法院需要付出的時間、金錢的巨大成本讓許多維權者望而卻步。 “只有通過不斷創新,讓倣冒者跟不上自己的步伐,或許才是杜絕倣冒的最好方法。”景德鎮法藍瓷實業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劉崇禮説,公司現在每個季度推出的新産品,製作工藝越來越複雜,倣冒者難以倣冒。公司“法務專員”陳蓓也認為,如果僅靠打擊不靠創新,倣冒現象只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知識産權所有人保護意識淡薄、創新成果和産業轉化環節脫鉤、對國家級馳名商標和省級著名商標保護力度不夠等一度是倣冒者有機可乘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隨着知識産權所有人創新意識和産權保護意識的提高,倣冒者的倣冒難度不斷增加。 “現在很多企業一設計出新産品,就馬上想到版權登記和外觀專利申請。”洪珂珉認為,景德鎮陶瓷企業已經在“自我保護”中展示出新的活力,企業數量由幾年前的3000家左右發展到了現在的5000家以上,一度低迷的景德鎮陶瓷業正在重現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