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發展:藏醫藥産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2008-09-22    本報記者:拉巴次仁 德吉    來源:經濟參考報

  被稱為“雪域奇葩”的藏醫藥有着2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對治療慢性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隨着人們對藏醫藥的了解和認識,藏醫藥開始走出“世界屋脊”,成為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等地的支柱産業或特色産業。然而,走向市場後的藏醫藥如今正面臨着市場開發與資源短缺的尷尬。如何在保護資源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正成為藏醫藥産業健康發展面臨的嚴峻考驗。

  千年奇葩:神奇療效

  形成於世界屋脊的藏醫藏藥是中國傳統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藏醫藥文化植根於青藏高原藏民族傳統文化土壤,與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學、天文、物候、民俗等學科門類息息相關,其理論規範、思維方式、技術手段、醫德倫理都蘊含有藏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徵。
  藏醫藥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藥”的防病治病知識和用酥油治療外傷的臨床實踐。在此基礎上,公元八世紀藏醫理論鼻祖宇妥雲登貢布在總結藏族本土醫療經驗時,廣泛吸收和借鑒了當時漢族醫學和天竺、尼泊爾等地的醫學發展成果,編著了較為完整的藏醫藏藥理論巨著《四部醫典》。
  藏醫藥的獨特魅力在於,所用藥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溫差、強日光、沒污染的高原地帶,其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大大高於其他同類藥物,不會産生醫源性和藥源性疾病。據悉,青藏高原共有二千多種植物、一百五十九種動物和八十余種礦物可以入藥,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醫藥都難以比擬的。
  據藏醫專家介紹,藏醫強調人體的整體調理,所用藥物在治療消化道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疾病等方面都有着獨特療效。另一方面,藏醫藥使用的高原藏藥植物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高於其他地區的同類植物,可開發成現代生物醫藥,對當今國際上一些諸如內腦血栓、高血壓、早期肝硬化等多發病有明顯療效,為藏醫藥走出國門奠定了基礎。
  千百年來一直靠手工生産的藏藥,現已開始在自動化流水線上生産。隨着藏藥生産技術走向科學化、規模化和標準化,一批高技術含量的名優藏藥陸續問世。在第2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與新技術展覽上,西藏生産的藏藥“諾迪康”和“奇正消痛貼”獲得國際發明金獎,並已進入美國、日本、韓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青海金坷藏藥集團的四種新型藏藥産品已獲得美國聯邦食品與藥品管理FDA營養增補劑認證。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投資2億多元人民幣,在西藏和青海地區建立了現代化藏藥廠,並且以GMP的要求與國際接軌,把傳統的藏藥生産加工和現代的高科技有機結合,藏藥生産技術開始走向科學化、規模化和標準化。藏藥科研工作逐步地開展起來。在西藏、青海、甘肅等地藏醫機構裏成立了科研組織,對藏醫藏藥的醫學文獻、藥物性能等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整理、挖掘和研究,許多項目達到國際水平。

  藏醫藥産業敲響市場大門

  近年來,隨着藏醫藥的市場開發,不少藏藥産品被患者和消費者所接受,藏醫藥産業正悄悄敲開國內外市場的大門。
  “與西醫相比,藏醫優勢頗多。”藏醫專家、西藏藏醫學院研究生部副主任次仁介紹説,“安全、方便、廉價”讓藏醫深受廣大患者和消費者的歡迎。他説,西醫在治療急性和外科疾病方面有優勢,但藏醫可以把脈看病,不需要太多的輔助檢查手段,因此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此外,藏醫藥安全、有效、方便、價廉,在西藏農牧區基層每一藏醫處方的費用為15元左右,比西醫便宜30%以上。
  目前,西藏藏藥産業正步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去年,西藏醫藥製造業實現産值5。74億元,比上年增長1。7%。西藏共生産中成藥(藏藥)1039噸,比上年增長5。2%。截至目前,西藏藏藥企業生産藏藥品種達350多種,其中12種拳頭産品成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
  “現在,西藏許多名藏藥已走向國內、國際市場,成為西藏自治區的特色支柱産業之一。”西藏自治區藏藥廠銷售部經理洛桑這樣説,而青海晶珠藏藥集團副總經理王凱軍王凱軍説,藏醫藥在國際市場上正在經歷一個“從了解到信任”的過程,現在他們集團已經在歐美、日本、泰國、韓國、俄羅斯等地建立了産品營銷機構。
  經過多年的精心扶持與發展,我國已經為傳統的藏醫藏藥“走出”青藏高原奠定了堅實基礎。西藏、甘肅、青海以及北京等地的藏醫機構對傳統醫學文獻和藥物性能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整理、挖掘和研究,截至目前,已經有20多種藏藥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還有336種藏藥獲得衞生部部頒標準。 

  過度開發:藏藥資源“亮紅燈”

  隨着藏醫藥市場化步伐加快和對藏藥材亂採亂挖,我國藏醫藥發展面臨藏藥材短缺,甚至無藥材可用的危險,這些因素正影響着藏醫藥産業可持續發展的步伐。如何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藏醫藥資源,使藏醫藥産業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據西藏自治區衞生廳介紹,由於西藏還沒有&&藏藥材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也沒有形成藥材保護規劃,野生藏藥材亂採、亂挖的現象非常嚴重;藏藥材開採無計劃、無組織、盲目採挖開發導致部分常用和用量較大的藏藥材短缺。目前,西藏的藏藥資源日益枯竭,種植資源流失嚴重,致使一些物種有滅絕的危險。
  據記者了解,在上個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唐古特大黃的採挖使産區近一萬平方公里綠洲變成荒野,到80年代至90年代紅景天掠奪性採挖,使這些多年生高原特有藥材資源産量急劇下降,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如今一些本藥材資源已瀕臨枯竭,已無法滿足工業化、規模化生産的需求,嚴重影響藏醫藥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西藏自治區藏醫學院院長尼瑪次仁介紹,藏藥材都是由當地百姓採集,他們常常連根一起採挖,採集方法不科學,造成藏藥資源的破壞。目前,紅景天、烏努龍膽、虎耳草等30多種藏藥材處於瀕危藥材。此外,當地百姓也常因為不知道藏藥廠所需品種,出現採挖的藏藥材不是當年藏藥廠所需的情況,造成了藏藥資源的浪費。
  次仁説,如今很多藏醫藥産地,將藏醫藥作為支柱産業,這樣就必然面臨着規模化生産的問題,因此出現了藏藥材亂砍、濫挖的現象,不懂得藏藥材的採伐技巧,連根拔起,這樣一些藏藥産地變成一片荒地,導致很多藏藥材開始處於瀕臨滅絕的地步。
  面對野生藏藥材匱乏的問題,自治區科技廳、藏醫藥研究院、農科院以及藏藥生産企業等單位和部門相繼實施過藏藥材人工栽培項目,建立了藏藥材種植基地,但是西藏藏藥材的種植處於探索和摸索階段,還沒有形成規模生産和供應機制。
  一些藏醫專家及部分藏藥生産企業家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藏藥材的保護與監管力度,盡快&&有關藏藥材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藏藥材種植技術研究和種植基地建設的投入,盡快形成藏藥材的保護規劃,使藏藥材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相關稿件
國家千萬資金支持藏醫藥現代化關鍵技術研究 2008-02-25
無序開採使神奇藏藥面臨藥材資源枯竭 2006-12-20
西藏傳統醫藥項目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2008-09-2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院禁用"祖傳"等字眼 2008-09-19
中俄日專家聚集哈爾濱研討生物醫藥科學 200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