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人員吃“皇糧”邵武鄉鎮衞生院改革破題
    2008-09-16    本報記者:沈汝發 陳偉    來源:經濟參考報

  綠竹掩映、環境優美的邵武大竹衞生院。資料照片
  投入不足、人才緊缺、設備老化等問題是許多鄉鎮衞生院面臨的普遍困境。記者近日在福建省邵武市調研時發現,該市通過率先建立穩定、長效的財政保障機制,將鄉鎮衞生院在編人員的工資、社保、醫保、住房公積金等納入財政統發,極大地減輕了基層衞生醫療機構的經濟壓力。目前,邵武市鄉鎮衞生院呈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從門可羅雀到看病排長隊

  邵武市的改革是在攸關存亡的背景下進行的。“幾年前,邵武市鄉鎮衞生院多數經營不善,靠賒欠藥款勉強維持生計,舉步維艱,全市衞生院虧損多達753.24萬元,有幾所衞生院瀕臨倒閉。”邵武市衞生局局長周東維説。
  周東維透露,之前政府按1998年的基數對鄉鎮衞生院實行差額撥款,一年撥款大約只有207.7萬元,僅夠發退休人員的工資,在職人員只有從醫療上賺錢養活自己。鄉鎮衞生院債務負擔沉重,一些中心衞生院負債達100多萬元,醫療設備長期得不到更新,一些用了十幾年的設備還在用,很多職工連檔案工資都拿不到,人心思走。
  現在鄉鎮衞生院的狀況如何?記者近日在邵武市拿口鎮中心衞生院看到,以往門可羅雀的鄉鎮衞生院,看病的人排起了長隊,取藥窗口擠滿了看病的群眾。院長楊福平説,以前醫療設備差,沒人來看病,要絞盡腦汁拉病號,現在人多得看不過來。
  楊福平説,全院25個衛技人員,改革前差額撥款,一年只有12萬元,醫療設備陳舊,B超機是1994年的,心電圖機也是上世紀90年代的,X光機甚至是1978年的。改革後財政撥款每年新增30萬元,同時投入40多萬元新換了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血球技術儀等。醫院效益也明顯改善,改革前一年醫療收入才70多萬元,2007年達到123萬元。
  2007年邵武市基層醫療衞生單位業務收入1316.33萬元,同比增16.8%,一向被冷落的鄉鎮衞生院成了香餑餑。邵武市衞生局組織的人員聘用考試,招聘20人,第一批就有73人報名考試。
  畢業於安徽省中醫學院高護班的田芳原來在邵武市一家民營醫院工作,通過考試到拿口鎮中心衞生院工作。她説,鄉鎮衞生院現在有醫保、社保等,工資也有保障,發揮的空間也大,很有吸引力。大竹鎮衞生院醫生林生祿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2003年他離開了工作10多年的衞生院到一個村當支部書記,鄉鎮衞生院改革後他又考了回來。

衞生院在編人員吃上“皇糧”

  邵武市鄉鎮衞生院的復興與該市提供的穩定長效的財政保障有關。長期以來,鄉鎮衞生院實行的是財政差額撥款的做法,但在邵武市,鄉鎮衞生院的在編人員可以享受到差不多和國家公務員一樣的待遇,他們的工資由財政統一發放。
  周東維告訴記者,從2007年4月起,邵武市在鄉鎮衞生院改革中新增投入343.16萬元,將鄉鎮衞生院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在編職工工資納入市財政國庫統一發放。
  不僅如此,從2006年起,邵武市財政還投入資金273.8萬元將鄉鎮衞生院和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在職和離退休職工納入機關社保,解決了全市基層醫療衞生單位離退休人員和在職人員的養老保險;增撥資金29萬元,使基層醫療衞生單位在編職工享受住房公積金政策;增撥資金26萬元,按事業單位的醫保標准將基層醫療衞生單位在編職工納入醫保。
  邵武市拿口鎮中心衞生院院長楊福平説,以前醫院整天愁工資從哪來,忙着搞“創收”,給醫生下指標,獎金、工資都和“創收”挂鉤。現在不為掙工資犯愁了,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醫療質量和服務質量管理上。
  在鄉鎮衞生院改革中,邵武市還加大對基層醫療衞生單位的醫療設備投入,解決鄉鎮衞生院設備老化的問題。從2007年起,邵武市財政每年新增30萬元“三項建設”專用經費,市衞生局也籌措配套資金50萬元,為鄉鎮衞生院添置了X光設備、B超等一批醫療設備。目前,社區和鄉鎮衞生院基本醫療設備“五大件”覆蓋率達86.89%。
  針對衛技人員缺乏的現狀,2007年邵武市給予基層醫療衞生單位衛技人員編制20人,實行人員進崗進編,公開招考醫學院校大中專畢業生,充實鄉鎮衞生院衛技隊伍。下一步還將陸續給予一定的人員編制,逐步解決基層醫療衞生單位衛技人員不足的問題。

基層醫療機構公共衞生職能明顯增強

  邵武市委書記梁偉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鄉鎮衞生院最大的功能就是公益性,但近年來鄉鎮衞生院生存艱難,公益性職能很難發揮。通過建立穩定、長效的財政保障機制,將從根本上改變鄉鎮衞生院“謀生活保障”的狀況,從而充分發揮基層衞生醫療機構的公共衞生職能。
  正如改革者所預期的,鄉鎮衞生院在改革後公共衞生職能明顯增強。據周東維介紹,衞生院以前重創收、輕服務現象比較突出,改革後,衞生院逐步開展健康教育、健康諮詢、建立健康檔案工作,為農民發放醫患服務&&卡,組織醫務人員開展下村巡診上門服務。
  86歲的虞碧發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前陣子出門不小心摔了一跤,頭很暈,就按照大竹衞生院發的《就診&&卡》打電話給醫院,結果立刻就有醫生過來。記者看到,&&卡上有醫生姓名、職稱、特長、&&電話等。“原來生病要等孩子回來再送到醫院,現在方便多了,如果感到不舒服,打一個電話醫生就會過來。”虞碧發説。
  大竹鎮衞生院院長蘭志斌説,像這樣的就診&&卡已發放了1000多張。原來醫生不願上門服務,在醫院可以多看一些病人,多掙一些錢,改革後職工收入有了基本保障,有時間上門為行動不便的病人服務,只收取診費、藥費,對家庭困難的病人還減免費用。
  記者在大竹鎮隨機採訪了部分群眾,他們對目前鄉鎮衞生院服務都比較滿意。村民肖美麗説,以前在衞生院看病不放心,現在心裏踏實多了,以後不用跑到城裏看病了。村民危思萍説,現在衞生院的服務態度不一樣了,很熱情。
  周東維還説,衞生防疫、婦幼保健等公共衞生項目原來比較薄弱,現在也得到全面開展。此外,全市鄉鎮衞生院預防接種規範化門診全面達標,中心衞生院全面完成急救室建設,建立起覆蓋全市的農村衞生服務網絡。
  據介紹,2007年邵武市孕産婦保健系統管理率從62%提高到82.02%,兒童系統保健管理率提高到83.6%。通過建立孕産婦管理和貧困高危救助機制,全市孕産婦死亡率為零;嬰兒、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只有9.92%和11.84%。

背景鏈結

鄉鎮衞生院面臨三大難題

  來自福建省衞生廳的數據顯示,在福建,佔全省人口80%以上的廣大農村只擁有不到30%的醫療資源,近2/3的鄉鎮衞生院虧損經營或僅能保本,普遍存在着資金不足、人才緊缺和設備老化等困難。記者了解到,福建省鄉鎮衞生院面臨的這些困難在其他省份也很普遍。
  據統計,從2005年各級財政對鄉鎮衞生院的補助情況看,福建省、市、縣、鄉四級財政對鄉鎮衞生院補助28924萬元,平均每家鄉鎮衞生院僅31.03萬元,各級財政補助僅佔全省鄉鎮衞生院總支出(除藥品外)的29.91%,還不夠交納社保和發放退休人員的工資,其他70%以上的開支,要靠醫療創收來維持。
  鄉鎮衞生院的人才狀況令人擔憂。據統計,福建省鄉鎮衞生院人員共有25433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4745人,僅佔18.66%;無正規學歷的5946人,佔23.38%。全省衞生院共有衛技人員20657人,其中有高、中級技術職稱的僅佔15.19%。另外,鄉鎮衞生院較高層次人才“下不去”、“留不住”,自己的骨幹送出去培養則“學成人走”,加上老醫生的退休,人才面臨着青黃不接和斷層的危險。
  此外,設備狀況和醫療用房也不容樂觀。據統計,全省60%以上的鄉鎮衞生院缺乏必備的醫療設備,設備的完好率也很低。全省50%以上的鄉鎮衞生院缺乏足夠的醫療用房,現有的醫療用房大都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年久失修,全省鄉鎮衞生院共有危房19.8萬平方米,平均每家衞生院危房面積達212平方米。

  相關稿件
河南省鄉鎮衞生院用藥納入招標採購 2008-05-12
首個省級“大學生鄉鎮衞生院就業項目”調查 2008-04-02
鄉鎮衞生院:沒錢又沒人 夾縫裏生存幾多難 2007-08-15
遼寧鞍山向鄉鎮衞生院發放890萬元醫療設備 2007-04-02
寧夏將投入二千余萬元補助鄉鎮衞生院 2007-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