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詐騙團夥在福建泉州以賣“特效藥”為名,七年裏騙取了老年人上百萬的錢財。泉州鯉城警方在破案後提醒廣大市民,這種詐騙手段低成本、低風險但高回報,容易複製,市民要增加防範意識以免上當受騙。
子虛烏有卻騙取上百萬錢財
警方初步查明,從7年前開始,該團夥六七個人以分分合合的形式,在泉州市區及周邊地區實施詐騙,詐騙金額高達上百萬元。 記者了解到該團夥詐騙一老人的過程:騙子A向一老年男子問路:“要找糧食局一位老領導買特效藥。”老人帶着騙子A來到糧食局門口,而騙子B假裝從糧食局走出來問他們找誰,自稱是糧食局的人,並稱“老領導已經退休”。騙子A便向騙子B哀求説要找這位老領導買醫藥材料和抗癌素,這時騙子B“同情”地説:“看你是外地人,就帶你們去吧。”騙子A&&讓老人和騙子B一起走,將給他50元酬謝。 路上,騙子B打電話到“老領導”家裏,接電話的騙子C稱自己是其家屬並稱“老領導不在,有什麼事跟我講”。騙子B當着受害人的面把事情向騙子C復述了一遍,一陣“表演”過後,騙子C同意賣藥。於是,騙子B和受害人來到騙子C事先找好的某住處看“樣品”,看完樣品後,騙子C稱可以便宜點賣藥,但必須是現金交易。這時,騙子B就向受害人獻計:兩人一起購買這批藥品然後轉賣給“外地人”,可以賺取高額差價。而當受害老人把25000元現金交到騙子手中後,騙子B和騙子A隨即“蒸發”。
老年人成為騙子的“獵物”
泉州鯉城公安分局刑偵市區中隊副中隊長吳曙明介紹説,報案的都是老年人,被騙的金額在幾千元乃至十幾萬元。老年人善良、熱心,更容易上當受騙,因此他們往往成了騙子的“獵物”。 吳曙明揭露詐騙團夥行騙招數:第一步,和老人家套近乎,盤問其家底。這些騙子主要出現在市區學校、菜市場、醫院等老人比較集中的地段。他們主動和老人家搭訕,利用老人家的善良、容易相信他人的特點,詳細盤問其家裏的情況,然後確定騙取的金額和手段。 第二步:詐騙團夥分工明確後,誘使老人家掏錢。詐騙團夥內部分工非常明確,有負責聊天的角色,負責偶遇的角色,負責買藥和兜售藥品的角色,甚至有外圍查崗放哨提防警方介入的角色。他們的作案手段也在不斷更新,在不同地點、針對不同的老人採取不同的騙術,最終將老人家的錢騙到手之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其實在整個過程中,“特效藥”子虛烏有,受害人只是看到所謂的“樣品”而已。
老人在購買使用藥品時要“四注意”
吳曙明建議,老人家避免上當受騙要把握好兩個要點:一是在和陌生人接觸的時候,不要輕易説出家裏的隱私;二是把錢交付對方的時候一定要清楚對方的身份,否則騙子一旦消失,錢財將無從追回。 其實,社會上一些騙子利用所謂“特效藥”欺騙老人的手段形形色色,近年來利用“免費體檢”“健康講座”“免費送藥”等作為幌子來銷售假藥的案件時有發生。為此,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醒老人家在購買、使用藥品時做到“四注意”: 不輕信他人的介紹甚至是廣告宣傳。現在醫藥廣告中佔較大比例的是違法違規廣告,宣傳時任意誇大療效,誤導消費。 購買使用藥品時,務必到正規的藥店、醫院,千萬不要貪圖便宜在街頭或集貿市場購買。 購買藥品時要做到“四看”:看藥品外包裝上的批准文號,選擇有“國藥準字號”的藥品;看生産批號,沒有生産批號的藥品不要購買;看藥品生産日期和有效期,沒有標注有效期或已過期的藥品不要購買;看生産廠家,注意選擇知名品牌廠家生産的藥品。 購買處方藥要憑醫師處方到藥店購買,防止藥不對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