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8-12 本報記者:晏國政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地區糧食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部分地區糧食生産和安全面臨的隱憂,山西相關人士建議,應當採取強化糧食生産激勵機制、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立糧食補貼的長效機制等措施,完善支持糧食生産的政策體系,維護地區糧食安全。 ——繼續強化糧食生産激勵機制。運城市鹽湖區農業局局長孫運法、農技推廣站站長王躍進認為,糧食種植效益過低是影響其生産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建立激勵糧食生産的長效機制。 他們建議,各級政府首先應當嚴格執行中央關於加大糧食補貼和獎勵等方面的惠農政策,並不斷加大地方配套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其次,各級政府對小麥等糧食主産區,在改善糧食生産條件、科技支撐、糧食深加工等方面給予項目扶持。第三,各級財政要加大對小麥等糧食生産大區、生産大戶的獎勵力度,形成鼓勵糧食生産的強大導向。最後,堅持小麥等糧食生産各級行政長官負責制,將糧食安全納入政績考核範疇。在調整農業産業結構過程中,根據區域內消費人數,優先保證糧食種植面積,保證自給有餘。同時充分發揮縣、鄉兩級政府在統籌糧食生産、儲備、流通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提高糧食主産區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運城等小麥主産區是山西省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由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電力保障不足、灌溉成本過高、氣象災害預警體系不健全等原因,這些地區的糧食生産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小麥等糧食産量主要依賴於氣候好壞。與此同時,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不足、傳統農技推廣體系斷層,也使這些地區對糧食生産的科技服務能力受到限制。王躍進説,糧食主産區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低而不穩,使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總産減少,單産年度波動較大,給糧食安全埋下隱患。 王躍進等基層農業專家建議説,糧食主産區首先應當繼續強化以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規範農業灌溉價格,建立中長期災害預警機制,制定突發災害防控預案,逐步提高小麥等糧食作物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其次,大力實施沃土工程,推進中低産田改造,提高土壤肥力和産出率;最後,大力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加大對糧食生産的技術投入,努力提高單産水平。 ——建立糧食補貼的長效機制。記者在基層調研了解到,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逐年加大對糧食生産的補貼力度,很大程度上穩定並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目前的這種補貼機制在基層實踐中還存在效率不足問題。運城市鹽湖區上郭鄉農科站站長李效英説,當前的各種糧食補貼都是以農民的種植面積為依據,不管糧食産量多少,農民只要種地、使用良種就可以獲得補貼,這就造成了部分農民的投機行為。由於種植效益低,他們合理種植、科學管理、謀求高産的積極性依然不高。 針對這種狀況,山西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梁建崗建議説,國家應當建立糧食補貼的長效機制。可以通過農資投入等成本核算,採取動態補貼方式,讓農民每年都能保持一定的利潤空間。與此同時,在糧食補貼資金的籌集上,還應當充分考慮糧食調入省和調出省的關係。 李效英也建議説,在糧食補貼方面,可以採取另一種補貼方式,即按照農民糧食生産的投入、産量等實際情況進行補貼。按産量進行補貼,可以增強補貼的約束性,能夠引導農民加強管理,提升其種糧積極性,最終提高糧食産量,增強補貼實效。其中的關鍵是探索建立可操作性強的機制,解決土地條件不同帶來的不公平問題。 ——加大對糧食生産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扶持力度,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道路。運城市農技推廣站站長李元收等基層農業幹部反映,當地小麥産區糧食生産近年來出現以下一些現象: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種糧主體呈現出“老齡化”、“婦女化”和“兼業化”特點;農民種糧“種收兩見面”,不重視中間管理;農技推廣缺乏有效的接收主體等。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種糧比較效益過低,一家一戶的種植方式難以産生規模效應等。 李元收説,當前一些地區出現的小麥生産合作社等糧食生産社會化服務組織,在小麥生産的一些關鍵節點進行集中管理,有效提高了糧食産量、提升了種糧效益。各級政府應當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加大對這些組織的扶持力度,以提高糧食生産的集約化程度。 運城市鹽湖區農業局局長孫運法也建議説,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基層政府可以&&鼓勵、扶持政策,對農村耕地進行合理流轉,引導農民採取土地入股、成立土地合作社等多種方式,在保障小戶農民利益的基礎上,使耕地集中到種糧能手手中,以提高糧食生産的規模化程度,解決分散種植的效益不高問題。 ——加大政策引導和宣傳力度,增強農民存糧意識和全社會的節約意識。山西省糧食局局長姚高寬説,糧食安全意識普遍淡化是影響地區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由於糧食生産能力提升和供給保障能力增強,人們對糧食重要性的認識也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化。從糧食生産者講,重錢輕糧,生産糧食的積極性在“退化”,種地不種糧的農戶在增多;從消費者講,對糧食漠不關心,且浪費糧食現象日趨“泛化”;就是作為糧食生産組織者的各級政府,其抓糧食生産的手段也日漸“弱化”。 姚高寬説,要加強糧食安全憂患意識教育。通過創作電影、電視劇、小説等藝術作品、社科論文,潛移默化地提高全社會對糧食重要性的認識,形成重視糧食、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社會風氣和環境。通過各種輿論媒體,提高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糧食安全重要性的認識,增強重視糧食安全工作的責任感。 針對農戶存糧減少問題,運城市糧食局的劉運法建議説,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支持發動基層糧食企業對農民存糧進行技術方面的指導,推廣新型存糧設施,使農民得以科學存糧,減少存糧損失;同時還可以探索新的存糧機制,如成立“糧食銀行”,鼓勵具有一定實力的糧食企業分擔農民存糧風險,保障農民存糧效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