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産之鄉:發展區域經濟的品牌效應日益凸顯
    2008-07-25    本報記者:陸敏    來源:經濟參考報
  “汶川大地震”中的重災區四川什邡市正在緊鑼密鼓地恢復重建,很少有人知道,這裡還是中國的“雪茄之鄉”。為了支持什邡雪茄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國家現已投資8億元,重建中國最大的雪茄生産基地。
  記者日前從中國特産之鄉工作總結表彰大會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國特産之鄉已成為發展區域經濟的知名品牌,成為快速發展地方優勢特色産業並帶動相關産業全面發展的有效模式。目前,全國已推出近500個中國特産之鄉,每年創社會總産值7600多億元。其中,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市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中國“枸杞之鄉”寧夏中寧縣的“枸杞紅”已經紅遍海內外;作為烏龍茶之鄉的福建省安溪縣曾是著名的山區貧困縣,現已成為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
  作為推動特産之鄉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特産文化節已連續舉辦八屆,許多特産之鄉都爭辦這一節慶活動,以此擴大自身影響力。今年即將舉辦的第九屆中國特産文化節最終花落“藍寶石之鄉”——山東濰坊市昌樂縣,將於9月22日至10月7日舉辦。據介紹,昌樂縣是國內最大的大型藍寶石礦區,目前全縣有寶石加工企業800多家,年交易額超過100億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珠寶首飾集散地之一。該縣縣長曹曉楠透露,寶石加工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産業,通過特産之鄉的品牌效應,力爭將“特色産業優勢變成經濟增長強勢”。
  國家質檢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劉兆彬認為,特産之鄉要更好地發展特色經濟,必須要抓好“四化”。一是標準化。標準化競爭將是未來市場競爭的重要環節,特産之鄉應當積極制訂標準並按標準組織生産;二是産業化。特産有特色,但有的産業規模小,應向産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産供銷形成産業鏈;三是品牌化。要提升産品內在價值與無形資産;四是國際化。最終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形成國際影響力。
  相關稿件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區域經濟格局"因橋而變" 2008-04-29
區域經濟格局“因橋而變” 2008-04-29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閉幕 2008-04-01
去年四大區域經濟發展更趨均衡 2008-02-26
中國已經形成四大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新格局 200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