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份以來,我國稀土産品價格出現大幅下降,為保護企業利益,江西贛州、內蒙古、江蘇等主要稀土企業聯合“停産保價”,但是,作用並不明顯。究竟什麼原因導致稀土産品價格持續下跌?
利益驅動,亂採濫挖
記者採訪了解到,受價格上漲因素刺激,稀土行業尤其是我國特有的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無證開採現象重又抬頭,導致産量偏大、惡性競爭,這是稀土資源産品價格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業內人士對政府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呼聲很高。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稀土産品價格一改持續上漲態勢,普遍出現下跌。江西贛州有“稀土王國”之稱,其離子型稀土礦已探明儲量佔全國的35%。據贛州市經貿委企業科科長謝志宏介紹,今年3月份以來,稀土産品價格大幅下降,南方離子型稀土原礦價格從年初的每噸七八萬元下降至4月份的6.3萬元,稀土標誌性産品氧化鐠釹從年初的每噸22萬元下降到5月份的13.5萬元。 贛州市稀土行業協會秘書長賴兆添説:“此次稀土産品價格下跌,主要原因是産量偏大,而産量偏大的直接原因就是一些省份的稀土礦區受利益驅動,亂採濫挖現象嚴重。” 我國對稀土行業實行限量開採政策。江西省發改委工業處處長、江西省稀土行業協會會長汪劍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一些省份非法開採稀土礦的現象嚴重,實際開採量往往是國家下達的指令性計劃的數倍。 賴兆添介紹,2007年,國土資源部給南方離子型稀土企業下達指令性限額開採量是8000多噸,國家發改委對江西、廣東、福建、湖南幾省的統計數據卻達到4.5萬噸。
監督不力,以罰代管
廣東省是非法開採稀土礦比較嚴重的省份。去年以前,廣東省有6個地區在開採,現在是11個地區、30多個縣市在開採。國家發改委公布2007年廣東稀土開採量達到1.9萬噸,遠遠超過國家指令性限額開採量指標。 記者在一些非法採礦點採訪時發現,當地政府以罰代管,對非法開採缺乏有效監督,是亂採濫挖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謝志宏説,目前全國擁有離子礦開採許可證的企業有104家,贛州市就有88家,廣東等省份僅16家,而廣東的這些企業開採量遠遠超過了江西贛州,主要原因就是非法開採。 為保護企業利益,江西省贛州市稀土行業協會理事(擴大)會議研究提出,全市稀土礦山自6月1日起停産一個月,市內16家稀土分離廠減産50%。這一提議得到內蒙古包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稀土行業協會的積極響應。內蒙古包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冶煉分離能力(含參、控股的企業)約佔全國總産能的40%,江蘇省稀土行業分離企業的産能佔全國産能1/3。 但是,賴兆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説:“‘停産保價’作用不明顯,阻止稀土行業産品價格下滑不能單靠企業本身。如果這種非法開採不嚴加監督,任其發展的話,我們擔心,稀土行業發展將受到不小的影響。”據介紹,“停産保價”行動並沒有起到明顯的阻止稀土産品下滑趨勢,只是在少數品種價格方面略有回升。
無序開採,低價競銷
據了解,我國稀土儲量位居世界居首位,但在國際市場上卻一直缺乏定價權。南方離子型稀土礦是我國特有的稀土礦種,廣泛應用於國防軍工、石油化工、冶金、機械等領域,對國計民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對稀土的無序開採,勢必導致稀土資源儲量消耗過快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特別是一些企業對稀土産品低價競銷,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汪劍平説,“稀土是一種重要戰略資源,可近年來,日本、美國等國卻在以低價購進並收儲我國稀土資源,這一現象應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警覺。” 謝志宏認為,稀土原礦和稀土産品價格持續下滑,嚴重損害了我國大多數稀土加工企業和礦産企業的利益,對國內稀土産業的正常發展構成了威脅,國內稀土企業聯合倡導聯合停産減産是“不得已而為之”。 謝志宏、賴兆添、汪劍平等人呼籲,作為重要戰略資源,稀土産品價格理應實現“價值回歸”,國家有關部門對下達各省的控制性開採指標應嚴加督查,進一步加大對非法開採的打擊力度,加大對稀土走私低價競銷國外的打擊力度,引導稀土行業平穩發展,防止稀土産業發展大起大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