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醫藥出口須轉變模式
    2008-06-16    本報記者:曾亮亮    來源:經濟參考報

  “醫藥企業可改變以出口為主的國際市場開拓模式,用契約模式和投資模式取代,以減少市場進入所需的時間成本和規製成本。”商務部部長助理仇鴻日前在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上指出,我國醫藥企業在國際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但需轉變貿易增長方式、主動參與國際合作。
  從今年1月至4月的數據顯示,西藥類産品仍是進出口産品的主體,比重高達64%。其中西藥原料佔比52%、西藥製劑佔比10.7%。業內人士指出,仇鴻所稱模式是一種美好的想法,扭轉原料藥佔主導地位、“借船出海”等情況還需時日。

無一家中國醫藥大跨國公司

  “輝瑞、諾華等跨國公司20多年前就進入了中國市場,但目前國內企業出海的,尚無一家中國醫藥大跨國公司。”中國醫保商會會長周小明告訴記者,今年1月至4月醫藥保健品行業整體出口勢頭強勁,出口總額為97.5億美元,同比增幅為32.83%,預計今年醫保進出口將有望保持25%的平穩增長,進出口總額將超400億美元。但是,國內藥企出口的境遇不盡如人意。
  一是我國目前以出口原料藥、醫用敷料為主,這些産品佔我國醫藥産品出口總量的60%以上,高污染、高能耗的原料藥生産對我國環境造成影響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
  二是不少企業的出口産品都在為海外客戶貼牌生産,沒有自己的品牌,出口大部門利潤給了海外銷售公司。“在日本市場銷售的産品,我們目前還是沿用日本企業的名稱,只是以製造商的身份出現在包裝上。這也是比較普遍的做法,比以往連製造商身份都不被印上包裝相比是一大進步,但離樹立自己的品牌還有一段距離。”天津泰達藥業有限公司進口部經理曲霞説。
  三是製劑出口量不大。除了一些國有龍頭企業、幾個上市公司開始開展將目光轉變至製劑行業外,其他出口企業基本還在靠原料開拓市場。
  不過,在海外建立從生産至銷售的藥企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天津醫藥保健品進出口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岳澤華告訴記者,公司前幾年在東南亞一國收購了一家醫藥企業,但由於政局不穩、印度企業的競爭、銷售手段不適合當地等原因,至今都在虧損。“我們都明白,海外設廠、樹立當地的品牌、培養自己的銷售隊伍能降低成本,但具體操作起來不容易。”

醫療器械企業捷足先登

  1月至4月的數據顯示,高科技、高附加值産品的進出口增幅亦明顯。醫院診斷和治療産品增幅高於進口增幅17.24個百分點。國內醫療器械企業進軍海外步伐走得更快一些,出口份額也很大。
  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辦事處主任丁津浦告訴記者,去年企業出口額約有3000萬元,今年上半年就超過了這一數額。中東地區、俄羅斯、非洲是他們的主要出口國,而産品也集中在龍頭産品消毒滅菌設備、放射治療設備。
  據了解,從過去8年的經營數據來看,醫療器械行業收入和利潤平均增速為28%和41%,遠高於醫藥工業19%、21%的收入和利潤增速。新華、邁瑞、萬東這三家國內龍頭企業佔據了主要的海外市場。
  “日本、瑞典的醫療器械的價格能比我們高300%至400%。”丁津浦指出,國內醫械企業進軍海外最大的優勢顯然是産品的性價比,不少國家都愛用我國産品。“我們最近正在與英國方面談判,爭取進入英國市場。”記者了解到,除上述三家企業外,目前國內醫療器械企業有近萬家,其中80%是中小型企業,技術力量相對薄弱,但操作靈活,在成本價格上具有明顯優勢,因而在很多品種上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醫療器械企業出口也有自己的尷尬——始終只能佔據中低端市場。
  丁津浦告訴記者,這是一不爭的事實。他説,由於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新華醫療最貴的一種設備才300萬元左右,不可能進入高端市場。因此,他們也考慮借助技術優勢、同日本櫻花醫療集團等海外知名企業合資,但遺憾的是合資路子並不是特別順暢,他們也沒有打算海外設廠。
  “20多年前,我們向美國企業學習醫療設備製造工藝時,他們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們。現在,我們在醫療器械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後,別人不願再教我們技術了。最後,我們的合資項目都集中到了非核心技術上。”丁津浦説,醫療器械企業競爭最終是技術水平的高低的較量,但國內企業天生在機械工業方面不具備優勢。
  此外,目前醫械企業的産品在海外市場基本上是由當地經銷商代理的,因此經銷商的狀況直接決定着設備的銷路。“儘管海外設點成本高,但我們今年也考慮在海外試點自己的銷售隊伍,擴大産品品牌和影響力。”丁津浦説。

藥企兩條出海路

  較醫療器械企業而言,藥品企業走得要慢很多。因此在代表大會上,藥企代表認為,目前國內醫藥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走海外建設自己品牌、國內修建符合境外國家藥品生産條件的工廠——是兩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北京華立科泰醫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立科泰公司”)在非洲市場的成功證明了設立自己品牌很重要。據公司副總經理沐澤蕈介紹,1993年,華立科泰公司將由中國開發研製的、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青蒿素抗瘧藥品科泰新帶入非洲。繼而,華立科泰又開發出“科泰新”片劑、幹混懸劑等多種劑型的抗瘧産品,在35個非洲國家成功註冊,成為享譽非洲乃至國際醫療界的知名品牌。
  他説,青蒿素抗瘧藥品打開了非洲渠道,隨着産品逐漸完整、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公司也打造了一支國際化和本地化的優秀市場營銷團隊,建立了廣泛的市場營銷網絡,在海外投資設立了非洲的肯尼亞子公司、坦桑尼亞子公司、烏干達子公司、尼日利亞辦事處、歐洲的法國子公司。“基於這些平台,我們母公司華立産業集團去年才受讓了中坦制藥中方股份,在非洲當地化生産。”沐澤蕈説。
  我國藥品價格便宜,10多年前非洲、東南亞市場已進入了不少中國企業,這也出現了國內企業相互低價競爭的局面。因此,現在不少有實力的企業都將目光瞄準了歐美日主流市場。
  “製劑類産品未來將打破原料藥一枝獨秀的僵局,挺進歐美日主流市場。”周小明向記者透露,目前國內大約有四五十家企業在做美國FDA認證、歐盟認證和日本厚生省認證的準備工作。預計今明兩年內會出現認證高潮,十幾家甚至二十幾家企業有望通過上述三地認證,將中國製劑推向全球主流市場。
  華北制藥集團進出口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韓雪梅女士告訴記者,華藥打算在新址上投資數千萬元、興建一個符合國際水平的製劑車間,瞄準歐美市場。
  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徐曉艷説,公司5年前開始從原料藥出口向製劑出口方向轉變,主要想進入歐美市場,現正在新建一條符合西班牙藥品生産標準的生産線。

  相關稿件
我國醫藥企業在國際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 2008-06-05
三九醫藥工業園日前落成投産 2008-05-19
重慶醫藥類上市公司 全力參與抗震救災 2008-05-15
突破使用限制澳大利亞力推中醫藥 2008-05-15
一季度我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形勢呈四大特點 200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