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抗震救災已進入攻堅破難的關鍵時刻
刻不容緩的緊要關頭
    2008-05-21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5月19日,成都軍區防化團官兵在地震中變成一片廢墟的北川中學噴灑消毒藥劑。新華社記者:陳樹根 攝

  5月20日,舉國抗震救災進入第8天。
  面對歷史罕見的地震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展開了氣壯山河的生命大營救、千里大馳援、愛心大接力。
  在抗震救災最危急時刻,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同志到災區第一線,指導抗震救災工作。胡錦濤總書記17日在四川成都指出,抗震救災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困難局面,正處在刻不容緩的緊要關頭。他要求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堅決打勝抗震救災這場硬仗。
  在抗震救災進入關鍵時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號召擔負任務的部隊,抽調小分隊,迅即深入每個村莊,全力營救被困群眾。
  歷經一週救援之後,余震頻發不斷增加救援難度,滑坡等次生災害時有發生,幾十萬傷病員期盼進一步的救治,數百萬受災群眾等待妥善安置,尤其是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任務繁重,災後物質和心理重建任重道遠。
  這些嚴峻的挑戰,考驗著中國人民抗震救災的精神和意志。

災害強度超乎預期,救人刻不容緩

  當前救災任務第一位還是救人,以人為本是救災的核心,救人不能停!——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同志反復強調。
  在地震廢墟下被埋179個小時,現場的艱難救援超過30個小時,汶川映秀灣水電廠31歲的馬元江,20日14時56分被送達第三軍醫大學重慶新橋醫院接受救治。他以平穩的生命體徵挑戰著生命極限……
  “隨著時間的推移,挖掘廢墟的難度更大,救人刻不容緩。”專家説,經過8天的施救,生命探測儀搜尋的生命跡象越來越微弱,挖掘一處廢墟常常要幾十個人齊上陣,不間斷挖掘幾十個小時。
  截至20日18時,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死亡,247645人受傷。
  災難比最初預計的更嚴重。中國地震&網中心18日已修訂汶川大地震震級為芮氏8級。地震最大烈度達11度。目前,災區涉及四川、甘肅、陜西、重慶、雲南等9省市,其中四川以震中汶川為中心的重災縣就有7個。
  中國地質調查局監測認定,汶川大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震源深度為10千米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   
  災區余震不斷,更給救援增加了危險。
  目前,在汶川震中及周邊災區集結著11萬部隊官兵仍在擴大搜救範圍,而且已分兵搶入震區所有受災村莊,四處搜救被困群眾。
  另一方面,地震形成的21個“懸湖”也出現險情。
  汶川大地震使山體大面積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眾多堰塞“懸湖”,對下游地區的城鎮構成威脅。形勢最嚴峻的“懸湖”位於北川縣城上遊3.2公里處河道南側唐家山段的苦竹壩庫區,其壩底高程710米,回水尾部高程750米,最大水深40米,庫容近4000萬立方米,一旦因為余震或暴雨來襲出現險情,後果相當嚴重。
  一邊要爭分奪秒地救人,一邊要保證救援人員安全。施救者和自救者都在與死神賽跑。
  交通運輸部公路司司長戴東昌19日沉痛地説,已有200多名交通救援人員在余震造成的泥石流中傷亡。
  時近6月,雨天增多。中央氣象&預報,20日至22日地震災區將有中到大雨。

次生災害頻發,暢通救援通道刻不容緩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遭汶川大地震和余震持續破壞的災區道路,搶通困難重重。從遙感形成的地圖上看,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北端與川西北高山峽谷接合部的汶川縣,環境本來就惡劣,道路本來就崎嶇,大地震後,整個汶川震區山體移位,近距離相靠,道路斷裂,給搶修公路造成極大困難。
  戴東昌19日坦言,一些重災區的路基基本全毀,橋梁垮塌,有的地方一處塌方就有幾萬立方米,且伴有幾噸到幾十噸的巨石,即使使用大型機械的地面部隊24小時不停作業,開闢通道的速度比較緩慢。
  目前通往重災區的三條公路運輸主通道已經打通。這三條線路是:西線從理縣至汶川、北線從甘肅南部至四川茂縣、南線從成都經都江堰至映秀鎮。
  四川省副省長李成雲説,災區不少縣鄉公路仍然斷道,搶通難度很大。如綿竹縣到鄉鎮中斷的4條公路,因路基損毀嚴重,目前尚未搶通。
  另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報告,寶成鐵路109號隧道和廣岳支線永興至雪門寺段仍難打通,正在全力搶修中。
  電監會報告,截至19日12時,北川、茂縣、臥龍尚未恢復供電。一些受災縣區只能部分恢復供電。
  禍不單行的雨和持續余震,更令救災搶險“雪上加霜”。
  “不少路段剛剛搶通又馬上被堵,前搶後斷。”戴東昌説。理縣至汶川的西線道路,在搶通後又發生了3次5級以上余震,導致道路多次中斷。
  在都江堰至映秀鎮公路上,清理了大塌方後,剛往前走後面又發生塌陷。短短的30公里路清理了幾天,公路仍時斷時續。
  而且,搶通救援“生命通道”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據了解,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四川交通系統先後有158名同志傷亡。17日以來,已經先後有2&搶通施工機械和5&運輸車輛被泥石流、滑坡等掩埋。
  “一方面,搶通的道路通行能力差,許多路只能單向行駛,還時常被余震或滑坡截斷;另一方面,一些縣鄉道路尚難以打通,進入村莊更是只能靠空運或徒步。這就是嚴峻的現狀。”四川交通部門一位負責人説,“但我們在堅持不懈!”

實現“災後無大疫”承諾,行動刻不容緩

  汶川大地震第8天,災後防疫形勢日趨緊張,災區防疫進入關鍵時刻。
  最近幾日,災區氣溫上升,易於細菌滋生。大量災民戶外居住,公共廁所衛生防疫工作日益嚴峻。一些地方已經發現當地腹瀉病人增多,需消毒藥品援助。   
  截至19日16時,全國支援四川的醫療救治隊伍達8450余人,防疫隊已完成消殺面積約10613萬平方米,共處理遇難人員遺體8453具。
  目前災區暫無重大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由衛生部緊急調集的70萬人份疫苗、45噸消殺藥品和200&噴霧器以及6&&事衛星電話已順利運抵成都。
  國家疾控中心副主任侯培森説:“衛生部已明確,災區環境防疫及遺體處理工作作為當前災區善後工作的重中之重。” 
  溫家寶總理19日和20日分別召開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10次、第11次會議,特別強調做好防疫工作。當前最突出的就是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醫藥器械物資要覆蓋到所有災區。同時要加強疫情監測,建立每日報告制度,分髮指導手冊,普及防疫知識,防止出現傳染病;抓緊做好遇難者遺體登記、消毒和處理工作。
  根據氣象局信息,災區當地近期溫度最高達到30℃。“持續高溫將加快屍體腐敗。”國家疾控防治中心研究員、環境衛生專家劉秀岩説,地震留下的大量屍體在溫度和時間交互作用下,可滋生病毒。
  災區防疫工作,最可怕的威脅是水源污染、空氣污染。由於現在天氣已經較熱,很容易導致傳染病蔓延。救災隊伍一定要備齊消毒劑、漂白粉,發放給災區群眾,不能“渴不擇飲”,一定要解決飲用水問題,保證礦泉水的供應。 
  上海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周琪教授説,災區飲用水管道系統遭到破壞,現在的急迫任務是恢復供電、供水。要組織力量攜帶分散式污水處理設備進入災區,如凈水機、過濾膜處理設備,同時還要緊急運送次氯酸鈉粉等消毒劑。
  防疫如同救災,行動刻不容緩。溫家寶總理指出,要把衛生防疫作為抗震救災的重大任務提到突出位置,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目前相關部門已緊急行動起來: 
  ——民航局要求承擔抗震救災運輸任務的航空公司和機場,做好航空器和機場候機樓病媒生物消毒和衛生防疫工作。確保飛機客艙和駕駛艙環境衛生,防止傳染病通過航空運輸渠道傳播擴散。
  ——農業部調鼠藥入災區。目前共有2.2萬台手動噴霧器、1.32萬台機動噴霧器、30噸殺蟲消毒劑、20噸鼠藥調入災區。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立即派出工作組,實地協調四川救災急需藥品及醫療器械等問題。
  ——民政部、公安部、衛生部聯合製訂了地震遇難人員遺體處理意見,對遺體處理方式、境外人員遺體處理、衛生防疫等提出明確要求。
  統計顯示,截至20日中午,中央財政已撥款近87億元,地方財政投入30億余元,並採取了一系列減免性政策措施。與此同時,全國共接收社會各界捐贈款物139億多元。
  國務院決定3個月內向受災群眾每人每天發放1斤口糧和每月600元補助金。而長期解決上百萬災民的吃、喝、穿、住等生活“四難”問題,仍需建立更暢通的生活物資籌措和供應機制。
  當前,抗震救災任務十分艱巨,時間十分緊迫。因此,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必須舉全國之力,以更加頑強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動,更加密切的配合,戰勝這場地震災害。

  相關稿件
地震災難不會推動食品價格上漲 2008-05-20
直擊地震一週後的汶川:震後汶川 苦難並未遠去 2008-05-20
摩根大通:地震影響有限 2008-05-20
保險業地震賠款1462.9萬元 2008-05-20
地震災區的孩子們 2008-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