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本進口食品 |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2008年1月、2月進境不合格食品名單,其中包括“可口可樂”“品客”“樂天”等國際知名品牌食品、飲料,以及部分來自意大利的橄欖油、來自法國的奶酪、來自德國的巧克力等。 近年來,進口食品憑藉着“舶來品”的身份和出色的營銷,形成對中國市場的“高價出擊”,不少消費者甚至已將高價格視為高質量的代名詞。而當進口食品屢屢出現在不合格名單上時,其市場銷售似乎並未受到明顯影響,究竟是誰製造了“洋品牌迷信”?
知名進口食品上了黑名單
在5月初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這份進境不合格食品名單中,珠海經濟特區康瑞經貿有限公司進口的、美國寶潔公司的兩種“品客”薯片,均被檢出溴酸價超標;上海逍龍信息貿易有限公司進口的、“可口可樂”的芬達提子味碳酸飲料,被檢出苯甲酸超標。 此外,在國內食品市場價格不菲的丹麥藍罐曲奇餅、新西蘭脫脂奶粉、德國巧克力,産自法國的奶酪、乾酪,産自意大利的橄欖油、礦泉水等,都被查出有一些不合格産品。不合格的原因則包括銅含量超標、過氧化值超標、細菌總數超標、超過保質期等。 事實上,進口食品,尤其是知名品牌進口食品被曝出質量問題並非鮮見。2007年2月,法國達能集團旗下的“依雲”礦泉水被檢出細菌總數超標,上百噸這一國際知名品牌的礦泉水被做退港處理。 然而,身價不菲的進口食品仍然受到不少消費者的追捧。上海市楊浦區一家沃爾瑪超市的工作人員&&,擺放在進口食品專區的“依雲”礦泉水每天能賣出20多瓶,銷售量一直比較穩定。記者發現,500毫升裝“依雲”礦泉水的售價達到9.5元,比其他品牌相同容量的礦泉水價格要高出6、7倍。 而此次被質檢部門曝光的“品客”薯片,同樣吸引了不少消費者駐足。記者發現,短短半小時內,共有4名顧客買走了1罐120克裝、2袋240克大包裝、4袋40克小包裝的“品客”薯片。 來自雲南的上海財經大學陳同學告訴記者,在雲南老家,當地産的薯片每包售價大多為1元左右,“進口品牌的價格的確比較貴,可是質量應該有保證”。沃爾瑪超市的工作人員&&,“品客”薯片的銷售量同樣很穩定,並且呈現持續增長趨勢。 記者在歐尚超市中原店觀察到,908克裝的丹麥藍罐曲奇餅標價為99元,20分鐘時間賣掉了3盒;而同一貨架上某上海本地品牌的880克裝曲奇餅,售價為42.5元,不到前者的一半,卻乏人問津。消費者的理由是:“外國進口的東西質量保證,貴的東西送禮也拿得出手。”
進口食品“身價”為何高
進口食品的價格比較高,就意味着其質量比較好——採訪中,絕大部分受訪消費者都認同了這個觀點。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係副教授魯直分析説,“一分價錢,一分貨”,是消費者常見心理。在選擇産品時,消費者需要承擔財務、時間、心理等多方面的風險,因此消費者或者會傾向於選擇自己熟悉的品牌來規避風險,或者通過蒐集信息、積累經驗來規避風險,“而價格對於消費者來説,是相對較為直接的判斷標準之一”。 進口食品的高價格,正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原因。業內人士認為,一些進口食品本身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對原料的取捨也比較細緻,可能導致最終成品的價格相應提升。而國內的經銷商、代理商需要從中收取費用,加上運輸、配送等開支,進口食品的高價格有一定的客觀原因。 除了顯而易見的成本因素,進口食品高價背後的營銷策略,往往容易被忽略。“兩塊麵包夾一片肉,值那麼多錢嗎?”魯直副教授以國外的餐飲連鎖品牌舉例説,但這些餐飲品牌通過對消費者價值的深入理解,建立起較為成熟的定價策略。他們會依據不同市場消費者的認可度和競爭對手的動作,不斷進行調整。 譬如,“必勝客”“哈根達斯”等品牌及相關食品,在國外處於中檔消費水平,到了中國卻開始走高端路線。營銷專家認為,商家“利用了消費者的感知”——此類門店經營和食品加工都實行標準化,各家店基本上吃不出差別,再加上衞生條件、服務質量比傳統本土企業出色,消費者很容易感覺這些店和食品比國內的高出一個檔次。因此,定價高似乎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近年來,我國關稅不斷下調,進口食品的成本也隨之下降。但由於市場需求旺盛、消費者缺乏足夠的品牌鑒別能力,許多進口食品仍然熱衷於走高價路線。另一方面,部分消費者“不選最好,只買最貴”的心理,也助長了這種定價行為。
一視同仁:打破“洋品牌迷信”
專家指出,某種商品要在一地市場銷售,就必須符合當地的質量標準。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説,進口食品並不一定就比國産食品的質量高。而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不合格名單也表明,進口食品並非“無可挑剔”。 “一些境外媒體往往熱衷於炒作部分中國食品、中國産品的質量問題,事實上,在國際貿易往來中,進口食品同樣會出現達不到我國標準要求的情況。”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宋國友博士説。 據分析,不少進口食品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主要在於其具有“先行者”的優勢。如,菜場裏的馬鈴薯隨處可見,但國內企業之前沒有想到將它切成片,再油炸、添加配料,加工成薯片,並在消費者中逐漸培養一種購買習慣。 “國內消費者對進口食品的青睞,主要還是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魯直副教授舉例説,“可樂就是一種棕褐色的冒氣泡的水,全世界都可以做,但通過産品的差異化和營銷上的獨特定位,就可以吸引消費者做出選擇,這其實是營銷上的成功。”而相比國內生産的食品,進口食品在質量方面並不具有絕對的優勢。 2007年浙江曾對部分不合格進口品牌皮鞋進行公開銷毀,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有研究人士指出,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和部門對進口品牌産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注重為其開闢“綠色通道”,而對其的監管力度偏弱,甚至存在缺位。 正是由於這種“寵愛”,部分進口品牌産品即使被檢出質量問題,也依舊不為所動、疏於整改,或者認為其市場銷售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專家&&,對於消費者來説,應當形成更為理性的消費觀念,破除對“洋品牌”的盲目崇拜,對國産食品和進口食品一視同仁,通過體驗産品和積累經驗來做出自己的選擇;而對於監管部門來説,面對各類市場主體,應當採取一致、對等的監管力度和監管手段,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