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張家口市財政局從構建科學支出管理運行機制入手,不斷深化預算管理、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和監督管理改革,構建起了可對全市會計信息進行實時監控的“電子眼”,可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産實施遠程管理的“遙控器”,可對財政資金安全開展立體監督的“防火墻”,在科學理財道路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會計信息管理平台給單位財務管理裝上“電子眼”
如何對各財政預算管理單位財政支出進行實時監控,始終是財政支出管理面臨的首要難題。為此,張家口市財政局構建了“會計信息管理平台”,對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和全市財政系統全面實行會計電算化網絡管理,研究開發了“會計信息管理系統”軟體,為所有市直單位和縣鄉財政部門配置了電算化設備,安裝了客戶端軟體。目前,這一系統已覆蓋全部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和所有縣區財政局、鄉鎮財政所,以及部分縣直重點單位和主管部門,共計679家單位,財政資金監管面達到80%。 通過構建會計信息管理平台,張家口市財政系統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各級財政部門、預算單位和審計部門都可以通過這個平台獲取需要的財務信息,實施監督職責和管理目標。尤其重要的是,全市財務會計信息平台的構建改進了財政管理手段,各級財政部門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對各預算單位的指標管理,對單位財政資金使用進行監督,可以隨時“看”清各預算管理單位的財務賬,相對於裝上一隻“電子眼”。據張家口市財政局局長李雪融介紹,下一步,會計信息平台還要與全市金庫、有關專業銀行的網絡終端連接,實現網上收繳或審核支付申請、撥付資金,有效降低支出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國有資産動態管理系統為國有資産管理裝上“遙控器”
當前,各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産增長較快,但長期以來財政部門存在着重資金、輕資産傾向,使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産管理出現不少漏洞:有的單位國有資産管理信息“失真”,購進或處置不入賬,家底不清;有的單位佔用“失衡”,不是“僧少粥多”,就是“僧多粥少”,短缺與閒置並存;有的單位管理“失范”,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考核,資産流失問題比較嚴重。針對這些問題,2005年,張家口市財政局組織開展了全市範圍內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産清查,在基本摸清“家底”的基礎上,開發和推行“國有資産動態管理系統”,這一系統借助全市會計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方便、準確地查到每個縣區、每個部門、直至每個單位具體到類、項的詳細資産信息。 在推行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産管理系統中,張家口市財政局把核心放到“把住資産入口,管好資産出口”上。把住資産入口,就是在管理軟體中增加了固定資産入口控制功能,當一個單位發生費用支出形成固定資産時,必須先登記資産管理卡片,然後將發生固定資産購置中的有關費用和固定資産憑證,同步增加到財務軟體中,從而控制了一些單位只記財務賬、不記固定資産賬或只計固定資産總賬、不計明細賬的情況。管好資産出口,就是在管理軟體中增加固定資産出口控制功能,行政事業單位處置資産時,必須先向財政部門提交申請,經財政部門審批後,由計算機自動生成減少固定資産的有關憑證,從而進行資産登出,從管理手段上杜絕了單位隨意處置國有資産行為的發生。
財政監督管理機制為財政資金設置“防火墻”
為打造透明財政,提高財政資金的安全性、規範性和有效性,張家口市財政局着力構築起財政監督的三道“防火墻”: 第一道“防火墻”是加強內部監督和控制,建立了預算編制、執行、資金管理和監督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的“三分離一監督”管理機制。全局所有賬戶都集中在國庫存處,所有支出都通過國庫處一個口子。從資金安全講,做到沒有指標撥不出款(預算管指標),沒有撥款通知撥不出款(資金主管處室管開單);沒有監督處審核簽字撥不出款。對負責財政資金撥付核心業務的國庫處,張家口財政局設置了內部五重安全機制:崗位設置上互相牽制、制約和監督;實行銀行印鑒秘押制度;規定國庫賬戶決不允許提取現金;實行單位賬戶備案制度,國庫資金不準向非預算單位或市外轉帳;實行大額支出(10萬元以上)銀行核對制度。 第二道“防火墻”是派駐財政監察員。由張家口市財政局向縣區和重點項目派駐財政監察員,採取巡迴監察督導方式,對各派駐縣財政部門和重點項目單位履行財政監督職責、完善內部監督管理、健全財政監督機制的情況進行旁站式監督、指導和督促。 第三道“防火墻”是推進專項資金公開透明運行。張家口市財政局對市級預算安排的項目資金和省下達市財政的各類專項資金,在局政務公開欄和財政局域網上公開運行,重點項目在媒體公示,接受各級各部門和群眾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