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正值寧夏平原春耕備耕高峰期,農民發展農業生産急需大量用錢,而當地的糧食市場卻有價無市出現了“賣糧難”,家中存有餘糧的農民叫苦不迭。
農民余糧變成了“燙手山芋”
走進青銅峽市大壩鎮陳俊村一戶農家,記者看到房中稻穀堆積如山。主人劉振兵説,他家總共種着10多畝田,去年收穫了5000公斤稻穀,到現在一斤也沒有賣出去,放在家裏成了“燙手山芋”。記者4月初在寧夏平原從南向北採訪時,發現家有大量余糧待售的農民在當地各農業市縣都有不少。 地處黃河上中游的寧夏平原引黃自流灌溉,莊稼旱澇保收,與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和伊犁河谷並稱為我國西部五大糧倉。來自寧夏農牧廳的數據顯示,寧夏平原的耕地佔寧夏耕地總面積的26%,而每年生産的糧食約佔糧食總産量的74%。每年這裡生産的小麥基本自給,水稻和玉米則需大量出售。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按寧夏農民的售糧習慣,一般新糧下來時出售一部分,用來安排全家生活,來年春天再出售一部分,用來安排農業生産。今年春節過後,寧夏平原各地不同程度都出現農民“賣糧難”。據寧夏糧食局綜合處初步估算,目前全區至少有10萬噸稻穀、40萬噸玉米等待出售。 青銅峽市大壩鎮陳俊村村委會主任劉琪算賬説,眼下市場上一袋50公斤的二銨賣到250元,比去年同期上漲100元;一袋40公斤的尿素售價為73元,上漲了9元,再加上柴油、人工等價格大幅度上漲,估計今年每畝地的成本將增加100元左右。再過一段時間稻田該插秧了,如果家裏積壓的糧食賣不出去,有些農戶種稻困難就大了。
販子不上門加工企業停收
分析近期寧夏平原出現“賣糧難”的原因,寧夏糧食局綜合處處長馬振中認為,去秋糧食收穫後,部分種糧大戶惜售待價,致使余糧大量積壓到今春,而近期市場糧價普遍下跌,各種糧食購銷渠道不暢,從而出現了農民“賣糧難”。 永寧縣望遠鎮政權村種糧大戶王新雲説,去秋新糧下來後,水稻市場價最高達到每公斤1.86元,玉米最高達到每公斤1.56元。他家的100多畝地,收穫了四萬多公斤稻穀、5000多公斤玉米,原想著往後糧食還會漲價,就只賣了一萬多公斤稻穀,不料春節過後,糧價一路下跌,近幾日水稻跌至每公斤1.76元至1.8元,玉米跌至每公斤1.36元至1.4元,而且有價無市。 經記者實地調查,近年全國糧食市場放開搞活以後,寧夏農民為節省交售成本,出售余糧往往選擇糧食販子或就近交售給糧食加工企業。而隨着市場糧食價格下跌,販子擔心經濟利益受損很少再上門,加工企業也紛紛減少收購量,有的乾脆停止收購。 平羅縣通伏鄉有大小20多家糧食加工企業,現在基本停止收購。平羅萬壽米業公司總經理王學平説,今年3月中旬以來,市場大米價格不斷下跌,公司接到的單子很少,斷斷續續只生産了四天時間,一週前徹底停了産。王學平還告訴記者,通伏鄉好多農民家裏都壓着稻穀,如果公司不收購,稻穀賣不出去,農民沒有錢安排春耕生産;敞開收購,公司加工的大米沒有銷路,經濟利益肯定受損失。 通伏鄉金堂橋村農民李建福説,早年他們村在黃河灘上開墾出了不少灘地,過去村民們都爭着承包,今春好多村民拒絕繼續包地種糧,個別家庭還乾脆將自家的責任田撂給別人,外出打工掙錢去了。
國家糧庫敞開收購困難多
在採訪中,儘管當地各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大門敞開,可是記者卻沒有看到熱鬧的收糧場面。 永寧縣國家糧食儲備庫辦公室主任楊軍説,糧庫嚴格遵循國家相關規定,常年按標準敞開收購,如果有農民前來交糧,肯定會按標準全部收購,價格隨行就市,可是春節過後,幾乎就沒有農民來糧庫交售糧食。而一些存有餘糧的農民向記者反映,糧庫對糧食質量要求比販子和加工企業高,收購時不僅要分等級,還要折扣雜質水分;同時,好多農民的家距離糧庫比較遠,交糧運輸成本高,不方便。 據寧夏糧食局綜合處處長馬振中介紹,近期寧夏的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普遍冷清,除農民不願來國有糧庫交售糧食以外,還有兩個很主要的原因,即寧夏各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承擔的儲備糧收儲任務有限,今年只有12萬多噸,而且以小麥和水稻為主;儲備糧以外收糧必須堅持“購得進、銷得出、有效益、不虧損”的原則,近期市場糧食價格下跌,如果各糧庫大量吃進會有虧損風險。 馬振中還告訴記者,另外一個原因是,收購糧食需要大量的資金,農業發展銀行對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實行“雙結零”貸款政策,即將過去儲備糧以外收購的糧食全部銷售,並結清貸款本息後方可申請新的貸款。近期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外銷糧食同樣難度很大,糧食不能出庫便無法結清舊有收糧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因此也就拿不到新的貸款,資金困難制約了敞開收購政策的落實。 目前在寧夏平原各農業市縣,糧食還是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針對近期出現的農民“賣糧難”問題,一些基層幹部呼籲,國家應在穩定市場糧價的基礎上,及時採取措施幫助國有糧食收儲企業開始滯銷糧食品種托市收購,真正做到敞開收購,讓農民家中賣不掉的糧食變成錢,以切實保護他們的種糧積極性。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也應改變坐等上門的傳統收購方法,主動上門農民提供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