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專家:盡快改變以散養為主導的養殖模式
    2008-04-18    記者:李榮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華社上海4月17日電 在16日於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奶牛發展大會上,不少奶業專家認為,奶源是中國乳業的“根源”問題。奶業發展出現較大波動的深層原因是奶牛良種覆蓋率和單産水平低,養殖方式和奶源管理方式較為落後。應盡快改變國內以散養為主導的養殖模式,“只有優質生乳才能生産優質乳品”。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飼養20頭以上奶牛的養殖場和養殖戶的奶牛存欄數在全國奶牛存欄總數中的佔比僅為30%左右。散養模式依然在國內奶牛業中居於主導地位。上海市奶業行業協會負責人、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説,應盡快轉變奶牛養殖業的增長方式,在規模化的基礎上推行集約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産,不斷提高奶牛養殖業的質量和效益。健康發展的奶業應該是讓奶農、乳品廠商和消費者三方面都得利。
  “中國牛奶市場的最大問題其實在奶源上,只有優質的生乳才能加工出優質的乳品。”上海奶業協會副秘書長顧佳升説。
  據牧業專家介紹,通常而言,在各奶源模式中,規模牧場的奶源質量佔優,散奶的質量最難保證。奶源基地是乳品加工的“第一車間”,只有實行標準化生産,才能保證各個環節操作到位、監管到位,進而保障原料奶的質量安全。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説,奶源這個“根源”問題的結構調整已在國內各地不斷推進。上海的奶牛養殖已全部實現了規模化,是全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全市共有123個奶牛場,規模均在百頭以上。國內主要乳業企業之一的光明乳業早在2003年就開始在上海地區拒收散戶生奶,取消收奶站,全部採用機械化擠奶和就地冷卻系統,牛奶質量明顯提高。
  奶業專家説,隨着今後資源成本及人力成本的上升,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將是一個大趨勢,業內將更多地關注奶牛個體單産的提高及奶源的質量安全保障。專家們建議從種群質量、合理化飼喂、改善奶牛舒適度、提升生産監管水平等多方面着手推進。
  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成年奶牛的平均年單産僅為3500公斤左右,單産水平較高的上海也不過7200公斤左右,而美國、以色列等國家成年奶牛的平均單産高達8400公斤左右。光明乳業此次宣布,在其旗下的一些高級牧場裏,已形成了年單産高達8500公斤以上的優質奶牛群,下一步的目標是突破年單産1萬公斤大關。
  相關稿件
蒙牛乳業集團推出國內首款兒童牛奶 2008-03-28
中國乳業進入“200億元時代” 2008-03-12
中國乳業:提價並非應對成本壓力惟一出路 2008-02-20
幕後躍至&前 恒天然助推中國乳業全面升級 2007-11-06
完達山乳業計劃2009年在A股上市 200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