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煤炭塌陷區見聞:誰奪走了我們的家園?
    2008-04-01    本報記者:毛海峰 丁靜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這兩張照片都是文中提到的神木縣中雞鎮李家畔村杜惠蘭家的房子現狀,由於煤炭開採造成的地面塌陷,使房子變成了危房。本報記者:毛海峰 攝

  位於黃土高原的陜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的大規模開採使這裡的經濟飛速發展,不過由於煤炭開採造成的地面塌陷也使得成千上萬的陜北農民背井離鄉。記者近日對這一失去家園的群體進行了深入採訪。

一家絕望的農戶

  當採訪車剛駛入陜北神木縣中雞鎮李家畔村時,記者眼前就感到一片淒涼。這是一片在陜北地區常見的高垣,非常平整,一眼看不到邊。由於陜北溝壑眾多,這樣廣闊的高垣對陜北的農民來説,是最好的棲身之地了。然而,汽車開了10多分鐘後,卻仍看不到一戶人家,眼前的垣上只有高高的荒草。
  又過了10來分鐘,記者才看到一個農村婦女在一塊約10多畝的地裏翻土。這原是一塊整地,可是在地的中間卻有一道長長的裂縫。地很幹,像是很長時間沒有澆過水。
  這個農婦叫杜惠蘭,她告訴記者,這塊垣下面是一個大煤礦,自從前幾年有人大規模採煤後,這裡的土地就變得越來越貧瘠。尤其是土裏面的水向下滲得很快,留在土裏的水分越來越少。莊稼缺了水,産量急劇下降。在開採煤炭前,這裡的地雖然比不上陜西關中的地,不過10畝地也能打5000斤糧食,現在卻只能打到300斤,根本不夠吃。
  而且隨着煤炭越挖越多,垣下面成了空心,使得地面不斷塌陷,杜惠蘭家這塊地就有了這麼大的一個裂縫。以前曾有一隻羊從裂縫中掉下去,轉眼就沒了。
  杜惠蘭把記者領到家中,卻沒有像其他地方的村民一樣給記者倒上一杯水。杜惠蘭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由於地面塌陷,地下水遭到破壞,垣上的井水早就幹了,現在她們家吃水非常困境。人吃水必須到3里多外的地方去運水,每次用牛車拉一罐,得4塊錢。羊吃水就到附近煤礦的進風口去,那裏常常有混着煤屑的地下水出來,水非常黑,羊就吃這種黑乎乎的水。
  杜惠蘭家裏的房子共有兩大間,非常寬敞,但是由於地面塌陷每間房子都有了裂縫,其中一間甚至半邊塌了下來,無法住人。現在杜惠蘭一家都擠在一間房子裏。
  杜惠蘭66歲的婆婆韓氏對記者説,40多年前她剛嫁過來的時候,這裡的地可好了,既能種糧又能種菜,垣上還有幾口水井,生活十分方便。

一個名存實亡的村子

  杜惠蘭所在的李家畔村二組,共有40多戶人家,由於地面不斷塌陷,現在只剩下6戶還住在垣上,其餘的都陸陸續續搬走了。
  “不走不行啊,誰願意離開祖祖輩輩呆的地方呢?”已搬到中雞鎮居住的二組村民訾面煥老人對記者説:“原來我們的村子綠樹成蔭、泉水豐盈。但是自從這裡開始採煤後,10多年來,村裏的地塌了,泉幹了,樹死了,人也只能走了。”
  老人今年72歲,在垣上活了一輩子。在與記者的交談中,老人不斷提到以前村子裏的趣事,提到村子裏那些熟悉的人。但是這些人自從垣上搬下來後,分散在各地居住,再也不能像在垣上一樣常聚在一起。李家畔村二組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再沒有這個村子了。這個村子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一些獨有的習俗,也再沒有人去關心,現在大家想的更多的是怎麼能吃飽飯。
  對農民來説,最重要的是土地,現在地沒了,吃啥?從垣上搬下來的時候,每戶人家從政府手裏都能領到一筆補償款,大約在7至10萬元之間,此後每人每月還可以從煤礦上拿到一筆補償金,總數是按每噸煤0.2元的標準提取的,合到一個人的頭上,每人每月可以拿到約200至300元。
  這兩筆錢看上去不少,但是光在鎮上買房子就是一大筆支出。雖然政府給搬遷的農民都造了經濟適用房,價格比市場價低一大截,然而一套房子怎麼算也要10多萬元,把政府給的補償款全部貼進去都不夠,還得借錢買房。而且失去土地後,吃的東西都要自己買,尤其這兩年物價大幅上漲後,生活非常困難,遠不如在垣上活得舒服。
  讓村民們更感到恐慌的是,今後的生活一點保障都沒有。根據與村民們的協議,煤礦上補償金的支付最多不會超過20年,20年過後會怎麼樣,誰也不敢想。而且,以前村上雖然有很多人外出打工,但是家裏畢竟還有塊地種着糧食,打工不成回家種地,總有口吃的,現在卻沒了退路。與城裏人相比,這些村民還沒有養老金,除了種地外沒有一技之長,他們都成了沒有“根”的農民。
  “村子完了,土地沒了,我們該怎麼辦?”很多村民都向記者提了這麼一個問題。

一群背井離鄉的農民

  在陜北,像李家畔村二組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陜北橫山縣韓岔鄉白岔村的廟渠煤礦採空區發生塌陷後,連續幾個山頭出現多條裂縫。隸屬於陜北榆林榆陽區的大川溝煤礦採空區塌陷後,導致了位於礦區附近的橫山縣波羅鎮小咀村和鮑渠村兩個村子的房屋裂縫。
  神木縣由於是全國知名的産煤大縣,情況更加嚴重。該縣大柳塔、中雞、店塔等鄉鎮的很多村子,由於挖煤造成的採空區塌陷,都出現了泉水斷流、井水乾涸、水地起旱、樹木枯死等問題。其中,大柳塔鎮附近10多眼泉水乾涸,村民被迫外遷。中雞鎮高永畔村7眼水井全部乾涸,群眾要到10里以外拉水吃。流經大柳塔礦區的窟野河水流量已經從煤礦開發前的每秒16個立方米,減少到3個立方米,給下游帶來嚴重影響。
  這些塌陷區都給當地環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逼得成千上萬的農民背井離鄉。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趨勢還在繼續進行中。陜北的榆林和延安兩個地市的政府,今年制定的經濟發展計劃中,都強調了煤炭對政府財政收入和GDP的積極影響,但對當地農民造成的消極影響卻鮮有涉及。
  煤炭産業在陜北給政府帶來財政和GDP、給企業帶來高額利潤的同時,卻給陜北農民帶來了痛苦。陜北府谷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幹部説:“我們引進中央、省裏的大企業來開發資源,原希望‘引進一個企業,致富一方百姓’,可現在的結果卻是‘引進一個企業,污染一方環境,擾亂一方治安、破壞一方資源,傷害一方百姓’!”
  記者在採訪陜北農民時發現,這些淳樸的農民要求其實並不高,只是想得到最起碼的公平。比如,這兩年煤炭價格上漲幅度很大,而陜北地區的煤礦給礦區農民的補償金仍是多年前每噸煤補助0.2元的標準,還不到現在煤價的千分之一。
  李家畔村二組村民高華眼對記者説:“難道我們的要求過分嗎?我們就不能得到應有的補償嗎?”

  相關稿件
今年煤炭供需基本平衡格局不變 2008-03-25
煤炭物流行業商機多 2008-03-20
張根虎:健全強化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現代化市場職能 2008-03-17
健全強化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現代化市場職能 2008-03-17
華煒:加快煤炭增值稅改革減輕煤炭企業負擔 200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