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3-17 記者:胥金章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北京大學教授韓汝琦,中國人民大學醫藥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憲法等專家,在實地考察軍隊統籌藥材網上集中採購工作後認為,軍隊藥品採購方式,符合我國國情、醫改政策和信息化建設的方向。專家呼籲,借鑒軍隊網上採購模式,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藥品網上集中採購的步伐,讓群眾用上安全、有效、廉價的藥品。 韓汝琦、李憲法説,目前部分省市推行的藥品網上集中招標採購,藥品價格得到一定下降,但在實施集中招標採購機制方法上暴露出諸多問題。 限價式採購只注重價格,藥品質量安全受到威脅。限價式採購一味追求藥品價格的降低,但不明確採購數量和醫院回款時間,企業利益無法保證,客觀促使部分企業為低價謀取成交,留出二次公關、二次促銷的“利潤”,使用低劣原料,群眾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威脅。 政府管理成本、企業參與成本過高。受到現有流程的限制,政府投入的管理成本過高,衞生、藥監、物價、糾紛等部門都要直接參與其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企業為參與各地項目,需要準備大量的投標文件、樣品,成本增加。企業利益無法保障,患者醫藥費用增加。目前各地的藥品網上集中招標採購,同一品種中標數量多,企業在中標後仍需與其他中標品種競爭,大力促銷,保證銷售,在産品 售出後,醫療機構長期拖欠貨款,所有這些不合理的促銷、財務成本最後也被企業打入每片藥品,轉而由患者承擔。同時受順加作價政策影響,導致一些中標的廉價藥蒸發,患者醫藥費用相應增加。 只招標、不採購,招標實際履行情況監管不到位。各地對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後的實際履行情況,監管不夠,依靠以往抽樣檢查的方式,效率低,效果差,出現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先熱後涼”的現象。 2007年初,衞生部、監察部等部門要求各地堅決推行以省為單位、由政府主導的網上集中採購,對於高值醫用耗材及其他醫用器材也要逐步納入到集中採購的範圍中來。韓汝琦、李憲法建議,利用互聯網公開、便捷的優勢,將採購全過程上網,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變監管方式,實現藥品採購全流程的網上監管。將藥品集中採購由目前的“限價式”轉變成“合同式”,通過明確具體採購數量、回款時間等保護企業利益。引入銀行信用,實現醫藥行業的良性循環,逐步建立藥品質量安全可靠,運行簡便快捷,群眾、醫療機構、企業三方滿意,以網上集中採購為基礎的藥品保障體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