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榮成市:“三力”鋪開科學發展新路徑
“山東第一縣”實現戰略轉身
    2008-03-14    本報記者:李仁虎 黃庭滿 劉璐璐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初春時節,記者穿行在山東省榮成市城鄉,藍天與碧水相映,繁華與寧靜相融,穿梭的車流與繁忙的港口相連,一幅幅生動美好的景象撲面而來。
  榮成——這個上世紀90年代初因長江以北“第一個工農業總産值過百億元”而聞名全國的縣級市,近年來,不斷增強“開放力”和“改革力”,2007年完成財政總收入40.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2億元,成為山東省首個財政收入突破40億元的縣級市,繼續領軍山東縣域經濟。在經濟快速穩步健康發展的同時,榮成在山東省率先啟動國家生態市創建工作,大手筆實施生態自然、生態工業、生態漁業等工程,提升“環境力”。城鄉發展面貌告訴人們,榮成已步入經濟與環境同步發展、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共同進步的科學軌道。

  臨港工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能源産業三駕“産業馬車”齊頭並進——“開放力”推動産業立市大提速

  作為全國第一漁業大縣,擁有500公里海岸線的榮成曾鍛造了一批全國知名的本土漁業集團。漁業主要經濟指標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縣級第一,鑄就了榮成的輝煌。如今,榮成的經濟支柱力量“清單”已變為:臨港工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能源産業三駕“産業馬車”齊頭並進,拉馬車的是世界500強企業和一批投資超億元的內外資項目。
  因漁而興、因漁而名的榮成市近五年來,如何迅速實現了從“漁業榮成”向“産業榮成”的“戰略性轉身”,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同步脈動?
  “前面標兵跑得更遠,後面追兵逼得更緊。如果我們不自我加壓,奮力拼搏,將不進則退。”2002年,榮成黨政高層赴長三角考察後這樣感慨。江陰、張家港、昆山等全國前十強,在完成新一輪的産業結構升級後,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正在釋放出巨大能量。環顧省內,不但鄒城、龍口、壽光等強市迅速崛起,章丘、鄒平、臨淄等新生力量也咄咄逼人。在區域經濟大調整、大變局的時代洪流中,榮成又一次走到了重要關口。
  “結構不合理的增長是落後的增長。與發達地區相比,榮成主要差距在工業經濟不強。工業經濟不強在於支柱産業單一。漁業經濟一枝獨秀的格局必須改變。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立足榮成實際,強化産業升級、産業立市戰略”。榮成市委作出如是決策。
  “産業立市要走開放型的路子。儘管榮成開放搞了多年,卻仍未走出初級開放階段,引進的外資,多數規模小、門類雜,沒有形成産業鏈條優勢。我們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牢固樹立‘榮成以外都是外’的理念,加速實現同國際接軌,主動迎接更大的開放,培育發展一批‘頂天立地’的大産業和大項目。”威海市委常委、榮成市委書記湯光運告訴記者。
  榮成果斷將全市主導産業由六大産業平均用力,轉向加快發展臨港工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能源産業三大優勢産業基地。三大産業建設着眼於引進能帶動相關産業鏈條發展的大項目,全力推進優勢資源與域外優勢資本對接,引進大項目;推進産業培植與園區特色對接,引進簇群項目;推進重點企業與行業巨頭對接,引進重組項目。前提是引進的大項目要有質量、有效益、有後勁。
  隨着國家促進東部率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日韓産業加速向國內轉移。榮成,位於山東半島的最東端,三面環海,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投資區位”效應正逐漸顯現。韓國三星造船項目落戶榮成,總投資五億美元。僅這一個項目,就帶動數十家上下游配套廠商跟進,配套産值可達上百億元。
  目前,榮成已有11家世界五百強企業落戶。臨港工業實現了由中小項目為主向大項目支撐的跨越,三星、神飛、黃海等一批造船龍頭相繼投産,未來幾年隨着西霞口、建龍、百步亭等在建項目的陸續達産,全市造船産能可望突破200萬載重噸;華泰新車型、成山千萬套乘用胎、華力新廠區等一批項目竣工後,汽車機械産業規模可望突破800億元;食品産業規模五年翻了兩番,培植了20多個省級以上品牌,大幅度提升了産品增值水平和競爭層次。現代服務業實現了由初級開發到高端開發的跨越,啟動實施了投資近60億元的10多個特色旅游項目;港口開放由漁業集散向航運物流全面拓展,連接環黃渤海經濟圈的航運網絡初具雛形。現代能源産業實現了由點式開發向集約布局的跨越,中國石油、華能電力、國華電力等一批資本巨頭相繼進入,投資1000多億元的核電、風電項目全面推進,中石油石化基地項目正在運作中。
  高位外資項目的到來,對榮成本地企業的觀念和産業形態産生了強烈衝擊。榮成市的黃海造船等企業也都在學習借鑒國外先進企業的技術,全面提升産業水平。由黃海造船承建的國內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最大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渤海金珠”號客滾船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了解,該公司訂單已排到2012年。
  三大支柱産業已匯聚主體企業幾十家,吸引配套企業數百家。板塊集群勃發,使榮成工業以往“群山無峰”的格局為之一變,挺起了榮成現代産業的脊梁。據統計,三大産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80%。

  從政府自身改革着手,提高政府服務型職能——“改革力”推動市場經濟大潮奔涌

  開放與改革相輔相成,大開放必然帶來對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體制機制的衝擊,也要求後者加快改革力度與之相適應。榮成辟出改革路徑:從政府改革着手,深化經濟改革。
  榮成市各級政府的服務意識強了、辦事效率高了——外來投資者這樣反映。
  三星造船項目時間緊、難度大,但建設、海洋、國土等10多個部門齊上陣,僅一個月就搬運回填土方40萬立方米。榮成國內招商局建立了全面的榮成客商檔案,定期走訪,加強溝通,及時為駐榮客商排憂解難。東亞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原本需要一個月設計的圖紙,港西鎮只用10天就完成;原本定於年底動工建設,而在港西鎮提前兩個月就開始動工。
  “改革是加快榮成發展的第一動力。改革的關鍵在政府自身改革。按部就班加快不了發展、慢條斯理實現不了跨越、吃拿卡要干擾發展。”市委書記湯光運説。經過廣泛的調研,榮成市領導層形成共識:不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榮成的發展會減速,市場經濟難以活躍。
  ——“誰不幹事就搬誰的交椅,誰發展慢了就換誰的位子。”為建立問責機制,榮成圍繞政府自身改革的一系列決策和措施紛紛&&。
  ——全面推行集中審批辦理制度。榮成把33個部門的430多個審批項目、138個收費項目清理合併,由審批中心一站式辦理。
  ——改革成果交由民意評判。凡是市內&&的重大決策、發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政府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向社會公開;凡是涉及群眾利益的基本建設、徵地拆遷、規費徵收、行政審批,事前都要召開聽證會,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焦點問題,相關部門都要開通熱線與群眾進行交流;每季度召開一次民營企業評議會,對各窗口服務單位實行季度評議制。
  政府自身改革不僅提高了政府服務型職能,也大大提高了幹部駕馭市場經濟和改革創新的能力。
  旅游景區經營權都屬於所在鎮、村,鎮、村由於資金短缺,對景點的投入很少,吸引的游客就很少,由此進入了惡性循環,導致了全市旅游業長期發展緩慢。榮成就在旅游投入體制上大做文章,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打破一鎮、一村、一企行政區域界限,實行景區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旅游業開發。西霞口實業集團經營管理成山頭風景名勝區後,投鉅資建設了神雕山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福如東海、海驢島等眾多旅游景點;斥山集團投資擴建赤山法華院,使之成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人和鎮聯合五家漁業骨幹企業,投資開發槎山和蘇山島。目前全市新建改建旅游項目50多個,累計投入20多億元,其中95%以上為企業和社會投入。
  為促進企業“膨脹式擴張做強”,榮成實施産權聯強重組戰略,重新進行産權資源配置,引導優勢企業、優質資産與國內外強企對接合資,借力發展,培植“頂天立地”的骨幹。成山集團是威海市第一家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企業,既有實力,又有成長性,他們拿出輪胎、鋼絲簾線等主導産品與美國第二大輪胎製造企業庫珀及盧森堡鋼鐵集團進行戰略重組,一步跨入世界輪胎前八強,並推舉外方出任合資公司董事長。全市最大的石材加工企業中磊石材公司,由亞洲石材業的“龍頭老大”香港高時發展有限公司控股,之後又連續兩次減持股權,使港方股份佔到85%。結果當年實現利潤2100萬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上繳稅收同比增長75%。

  所轄12個鄉鎮中有10個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環境力”推動邁入可持續良性發展軌道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城市化、工業化急速發展的浪潮中,環境保護一直是“軟肋”,糾纏着繞不過去的利益衝突。
  榮成也曾經面臨過這樣的抉擇。榮成濕地資源豐富,桑溝灣濕地總面積達13.91平方公里,西北兩面緊依市區,東南兩面朝向大海。1998年榮成撤縣設市後,曾在桑溝灣海濱建設了一些人工養殖場、鹽場等。後來幾度興起的房地産開發熱潮和開發區建設熱潮,推動着周邊地價急劇上升,先後有十多家中外客商願出高價在這裡開發。這些現實的和潛在的利益,對於渴望快速發展的榮成來説,不能不産生巨大的吸引力。
  榮成市決策層充分醞釀後,抵制了這能夠促使GDP和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的誘惑,堅持將珍貴的濕地保留了下來。“多年來,先後有60多個想建在這裡的項目被否決。我們寧肯犧牲短期的經濟效益,也要保護好城市濕地的完整性。”湯光運説。
  不開發並不意味着維持現狀。榮成提出桑溝灣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規劃,禁止任何侵佔濕地和破壞濕地現狀的行為,同時投入近億元資金,對濕地區域系統進行綜合整治,建設城市濕地公園。2004年2月,桑溝灣城市濕地公園被建設部批准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這是建設部批准的我國第一個城市濕地公園。
  榮成市的決策層這樣認識環境的內涵:“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權益體現在哪?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投資者頂多把你當成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和開采地,到你這裡掙點錢,不會在你這裡生活發展,也不可能跟你進行戰略合作。”榮成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強對記者説:“榮成的最大優勢就是生態、環保,我們的口號是:寧舍金山銀山,不捨綠水青山。”
  在這一環境觀的導引下,榮成將城市定位為以“幸福海岸、宜居典範”為特徵的“現代化濱海生態城市”。2004年,榮成在山東省率先啟動國家生態市創建工作,大手筆實施生態自然、生態工業、生態漁業等工程。
  投資8000萬元的南、北環海路綠化工程已完工,投資2500萬元的十里河公園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投資近億元的濱海公園已向市民敞開懷抱。
  國際上的一些知名企業,都和榮成洽談過,希望到這裡投資建廠。儘管投資額巨大,但考慮到環保因素,榮成人沒有同意。榮成人的共識是:能耗高、污染大的項目,再大也不要。大批臨港産業項目的集群涌入,對沿海生態資源的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榮成堅持合理開發、持續利用的方針,既規劃臨港岸線,又保護旅游岸線,既預留工業岸線,又保證生活岸線,對不符合生態規劃、達不到排污標準和國家産業政策限制禁止的項目絕不“放行”。
  榮成在國內率先實現工廠化養魚廢水“零”排放,近海水質始終保持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近海生物有500多種。
  天鵝對生活環境要求很高、很挑剔,污染的地方,它絕對不去。由於環境保護到位,近年來,來榮成越冬的天鵝越來越多,天鵝棲息聚集的水域也是越來越多,榮成已成為世界四大天鵝越冬棲息地之一。
  在這個陸地面積1392平方公里、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500公里的行政區域,開辦的企業達數千家,但榮成的大氣質量達國家一級標準,近海水質量始終保持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50多平方公里的城區內,密布着20多個生態公園;所轄12個鄉鎮中有10個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市綠化覆蓋率達47%,人均綠地面積25.5平方米,先後獲得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首屆中國魅力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稱號。
  “環境生産力”也在榮成變為現實。韓商獨資企業榮成信誠電子有限公司位於港西鎮工業園內。公司總經理李根鎬告訴記者,港西全年空氣優良天數在220天以上,環境是他決定投資這裡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他們生産的電子産品對空氣質量的要求很高,在其他環境不好的地區可能要在特殊車間生産的高精端産品,在這裡則不用,節約了很大的生産成本。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榮成正邁入可持續良性發展軌道。

  相關稿件
山東榮成經濟發展轉型記 2007-10-19
山東省榮成市查補入庫稅款逾千萬 2007-09-19
榮成見聞錄——工業反哺農業的和諧效應 2007-03-15
榮成市強村強企牽手窮弱村共同發展 2007-03-09
三大産業撐起工業強市新榮成 200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