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3-12 記者:梁棟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針對我國耕地資源短缺,7%耕地處於鹽鹼化和次生鹽漬化的現狀,北京漢祥環境生物科學研究院與寧波太極環保設備有限公司合作,在總結國內外鹽鹼土壤治理技術基礎上,以工業脫硫副産品為原料,運用環境化學、生物學和現代循環經濟理論,自主研製成功一種鹽鹼地土壤改良劑(也稱“本肥”),在實際應用中産生良好效果。 記者在河北中捷農場臨港一中校園內看到,從前由於鹽鹼化寸草不生的土地,如今種植了大片綠草和冬青、蜀松、黃楊、龍爪槐、柏樹等花草樹木,雖然正值北方初春季節,這裡已是一片生機。中捷農場辦公室工作人員李智介紹,兩年前臨港一中整個校園內只有三棵樹,到處是白花花的鹽鹼地。北京漢祥環境生物科學研究院先後投資50萬元,從寧波慈溪運來礦渣硫肥,對校園內10多畝土地進行土壤治理和改良,取得初步成效。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所楊俊誠研究員介紹,中捷農場使用的土壤改良劑,是利用銅業生産過程産生的廢礦渣,應用於吸附、凈化煙氣中二氧化硫後,經過脫水、活化等工藝開發成功的。實地應用結果表明,在鹽鹼地土壤施用這種礦渣肥,能明顯改善土壤結構,使土壤松軟,滲透性提高,脫鹽速度加快,促使土壤中水分和熱量及其它理化性狀更趨合理,有利於植物生長。記者了解到,使用含硫礦渣肥料改造和治理鹽鹼地方法簡便,易於操作。 楊俊誠説,不僅僅是煉銅礦渣,冶鋼、鐵、鋁等有色金屬礦渣,都有可能開發為有利於改造治理鹽鹼地的改良劑。由於運輸成本較高,這種循環經濟技術運用最理想模式是當地生産,就近使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