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種的11畝番茄遭了滅頂之災,損失兩萬塊錢啊!”日前,記者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頭道橋鎮挪一村村民趙庭家時,他傷心地説起去年番茄的絕收。村黨支部書記馬曉林告訴記者,2007年全村番茄絕收2000畝,損失近400萬元。 在最具優勢的地方種植或養殖相應産品,實現優勢産品向優勢區域的集中,是西部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大變化。近年來,陜西的蘋果、寧夏的枸杞、新疆的瓜果、內蒙古的乳肉絨等一個個特色農業産業帶在西部大地迅速隆起,使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從中受益。與此同時,病蟲害、自然災害、種植養殖成本劇增等因素也成了發展特色産業的“攔路虎”。一些基層幹部建議,西部省區應盡快採取預防措施並建立長效機制,紮緊特色産業發展的“籬笆墻”。
 |
| 近年來,陜西的蘋果、寧夏的枸杞、新疆的瓜果、內蒙古的乳肉絨等一個個特色農業産業帶在西部大地迅速隆起,使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從中受益。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 農牧民最怕“滅頂之災”
據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産業化辦公室副主任程國秀介紹,2007年這個市種植番茄達50萬畝,擁有8戶加工企業,年加工番茄能力250萬噸左右,帶動16萬個農戶,預計全市農民人均來自番茄産業的純收入達550元,形成我國重要的番茄種植加工基地。然而,由於去年降水過多,番茄發生“晚疫病”,超過一半面積的番茄減産,部分地方絕收。 紅棗是陜北沿黃地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産業。去年九月下旬以來的持續降雨給延安、榆林的農作物造成較大損失,影響最為嚴重的就是紅棗,不少地區紅棗大幅減産甚至絕收。記者在榆林市採訪了解到,神木、佳縣、清澗等9個紅棗主産縣全部受災,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為主的紅棗主産區159萬畝紅棗出現嚴重的裂果和腐爛現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億元以上。 而在內蒙古,一些盟市因乳品企業牛奶收購價過低、飼料大幅度漲價,農牧民“賣牛殺牛”之風越刮越烈,使僅僅發展起來幾年的奶牛養殖業陷入窘境。 一些基層幹部告訴記者,特色種植養殖戶在整個特色産業生産鏈條中是最弱勢的一環。特色農業風險大,一旦陷入困境,對農牧民積極性的挫傷是不可估量的,農牧民在抱怨市場的同時,也不再相信政府和龍頭企業;而對於企業來講,失去原材料來源,企業也就失去了生命線。
特色産業隱憂重重
除直接遭受“滅頂之災”外,記者採訪了解到,西部特色産業雖然具有比較優勢,但發展過程中隱憂不少,如不採取措施,隨時都有“崩盤”之虞。 比如,蘋果蠹蛾是世界上嚴重的蛀果害蟲之一,繁殖速度很快。蘋果蠹蛾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傳入我國新疆、甘肅後,正沿着河西走廊迅速以每年幾十公里的速度向陜西省等我國蘋果優勢産區逼近,形勢十分嚴峻。對河西地區、甘肅中東部、陜西省乃至全國果業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威脅。 每年穩定種植葵花近100萬畝的內蒙古五原縣,是“全國葵花第一縣”,前些年葵花産業發展氣勢如虹。以真心食品、金鹿油脂、鴻鼎農貿市場“三駕馬車”為框架,形成了投入3億元、産出13億元、利稅近億元的葵花産業體系。然而由於歷年種植面積過大,不能輪作倒茬,導致葵病害發生嚴重,産品質量下降,2006年全市病蟲害發病率佔總播面積的50%左右。受之影響,葵花品質嚴重退化,造成3億斤産量中積壓的近1/3,其中5000多萬斤積壓在農戶手中。2006年不僅種葵花的農民賠了錢,經營葵花的人大多也賠了10萬元至50萬元不等。 養殖業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在內蒙古乃至全國,收不到高質奶源的企業不肯提價,而收不回成本的奶農忍痛宰牛,甚至新生的母犢也被以幾百元錢賣掉,這將影響奶牛業發展的後勁。全國約40%的奶牛養殖戶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奶業正處在關鍵性階段。 鄂爾多斯市農牧業副局長王水雲等基層幹部認為,西部特色産業之所以形成特色,是因為其經營完全根據自然和地理條件進行,對自然條件有着很強的依賴性,微小的自然因素就會給農業的生産造成影響。同時西部地區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加之我國農業信息服務系統發展滯後,西部農民不具備利用現有的信息對未來事件進行預測、決策的條件,因而無法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保證生産的有效性。而盲目性的生産使産品的品種、品質不適合市場的需求,這便會帶來巨大風險。
發展“避災型”特色産業刻不容緩
採訪中一些專家指出,西部地區是一個農牧業多災的地區,十年九旱,還有低溫霜凍、冰雹、暴雨、雪、幹熱風等,這些氣象現象成災後,往往伴生鼠災、蟲災等,多災併發每年都要使特色農牧業生産受到影響。因此,西部地區一定要採取措施紮緊特色産業發展的“籬笆墻”,當下發展“避災型”特色産業刻不容緩,具體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抓起。 在指導思想上,要從重視災後救災轉向災前防禦,實行以防為主、防救結合。要提高避災意識,認識並把握自然規律,努力採取避災措施防範災害發生。要加強農牧業基礎建設特別是水利設施建設,把有限的水資源充分用好。 在工作措施上,要從重視工程措施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並重轉變。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積極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禁牧和休牧等非工程減災措施,收到了明顯成效。今後還要認真總結經驗,主要通過減災管理、減災公共政策的調整、減災法律法規制訂等非工程措施改善自然條件和環境的同時,輔之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有效規避、減少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為特色農牧業産業化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工作機制上,要從以政府救災為主逐漸向政府救災與實行農牧業災害保險相結合轉變。政府應根據基本國情確定一個農業保險的支持度,為農業保險部門提供優惠的資金籌集和稅收政策,使農業保險補貼成為政府支持特色産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以達到降低西部特色農業自然風險的目的。 此外,政府應加大投入,加強農業信息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縣鄉兩級信息服務網絡,做好市場信息的預測、收集和發布工作,建立健全危機預警機制,使農牧民第一時間知曉市場動態,以增強其抗風險能力。同時,企業農戶要真正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讓農牧民在種植和養殖中獲益,從而保證特色産業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