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食品是不是裏外光鮮如一、物有所值?
    2008-03-03    許群 商意盈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年來,大量的進口食品登陸中國市場,迅速成為海歸人員、白領階層、追求個性的年輕人追捧的對象,甚至引發了爭相購買、網上“曬”貨的時尚風潮。
  面對琳瑯滿目的進口食品,不少人紛紛感嘆:這些外表光鮮、價格不菲的進口食品和價格相差好幾倍的同類國産食品有什麼不同?進口食品是不是裏外如一、物有所值?

進口食品琳瑯滿目耀人眼

  有數據顯示,近五年來,進口到我國的食品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在15%左右。國內的沃爾瑪、家樂福、好又多、世紀聯華等大型商場超市都設有專門的進口食品銷售區域。
  記者在杭州文一路物美超市看到,進口食品專櫃有黑方、傑克丹尼等高檔洋酒,琳瑯滿目的巧克力、餅乾、糖果、水果幹、原裝進口飲料等休閒食品以及食用鹽、紅糖等日用食品。産自韓國的樂天綠茶370ml售價為每瓶19元,産自日本的納貝斯柯餅乾140g售價為22元,均為國內同類産品的六至八倍。
  客服中心的王小姐告訴記者,近幾年來,進口食品的銷量在逐年提高,消費人群也由少數的海歸人員擴展到白領階層和喜歡新鮮的年輕人。“我們這裡賣的比較好的是巧克力等糖果。進口食品的價格組成包含了關稅、運輸成本、銷售風險等因素,所以比國內的同類産品高些。買進口食品的白領階層比較多,他們很多是出國回來的,喜歡國外的口味,也有的是想嘗個鮮的,而且他們都有比較好的經濟收入,價格不是特別大的問題。”
  正在進口食品專櫃購物的王萍購物籃裏已經有了三盒日本“明治”巧克力,她説:“我女兒就喜歡吃進口的巧克力,親戚家的小孩也是這樣。家裏有很多結婚喜筵上拿的金元寶巧克力、心形巧克力,他們連碰都不碰一下的。”
  正在挑選洋酒的楊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常常會選擇洋酒作為送人的禮物,“我自己平時很少喝酒,最多就是喝點啤酒,買洋酒都是送人的。”

眾説紛紜“洋食品”

  據了解,近幾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在全球的第四大農産品出口市場,肉類産品以及新鮮水果的進口量不斷增加。除美國外,意大利橄欖油、法國白蘭地在中國的銷量也是一路飆升。究其原因,除了國家實行減免稅率等優惠政策外,消費市場的日益擴大也是重要原因。
  曾就讀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楊凌霄説:“回國以後我還是選擇購買進口食品,國外食品監管流程非常嚴格,質量有保障,口感也好。而且外包裝很漂亮,周圍的朋友也是買這些的,習慣了。”
  “我常常買進口的巧克力送給親戚朋友,雖然價格比國內的巧克力貴些,可是總覺得一分價錢一分貨,貴的總比便宜的好。而且送禮最看重的還是外表和價值,錢花足了感覺這份禮的重量就上去了,口感倒還是其次的。”就職於杭州某文化公司的於小姐説。
  相比於部分年輕人對於進口食品的熱衷和追捧,很多人&&不理解。他們認為消費進口食品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費,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進口食品質量都那麼過關的,其中就充斥着不少冒牌食品和質量不合格食品。
  就讀於浙江大學的大三學生曹樓奇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因為好奇購買過進口食品,但發現口感和國內同類産品差不多,價格卻比同類産品高了將近5倍。“我覺得這樣的消費是沒有必要的,是一種浪費,既然花更少的錢就能得到一樣的滿足,為什麼還要盲目追求外觀的好看或者考慮是不是吃進口食品更有面子呢?越時尚奢侈的消費品,越存在消費的盲目性。”
  據寧波檢驗檢疫局消息,2007年共有35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食品被檢查出不合格,比2006年增加6個。其中不合格食品較多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加拿大、阿根廷、印度尼西亞等,檢驗出不合格食品貨值均在1000萬美元以上。
  居住在杭州山水人家的李師傅認為進口食品並不是那麼安全的,“很多進口食品質量都不過關,甚至有些是三無産品。而且很多進口食品都是‘三高’食品,吃多了對身體很不好。特別是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很容易導致肥胖。”

購買進口食品需謹慎

  浙江大學心理係教師,消費心理學專家鐘建安認為進口食品在國內市場暢銷有着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原因。客觀上説進口食品包裝上的確比國內同類商品更為吸引人的眼球,在口感與質量上也與國內産品有所不同。主觀上説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國外産品存在着很高的信任度,認為進口的就是好的,貴的就是好的。而且消費觀存在着群體之間的影響性,很多人會追求與交際圈內的親戚朋友購買商品的一致性,導致商品消費趨同化。
  同時他強調,“國外産品存在着比較嚴格的監管體系,質量不過關食品可以無條件退換,但在國內還沒有這麼完善的服務系統。因此過分追求進口食品存在盲目性,購買食品應該謹慎,只買對的,不選貴的。”
  浙江省食品工業協會張先生提醒消費者在購買進口食品時要注意辨別真偽,他告訴記者,可以通過三方面辨別:查看進口食品上是否有中文標籤。按照國家&&境檢驗檢疫局《進出口食品標籤管理辦法》規定,進口食品標籤必須事先經過審核,取得《進出口食品標籤審核證書》,進口食品標籤必須為正式中文標籤。注意查看所選購的進口商品上是否貼有激光防偽的“CIQ”標誌。“CIQ”是“中國檢驗檢疫”的縮寫,該防偽標誌是從2000年開始對檢驗檢疫合格的進口食品統一加貼的。可向經銷商索要查看“進口食品衞生證書”。可以説該證書有如進口食品的“身份證”,只要貨證相符,就能證明該食品是真正的“洋貨”。
  “消費者在購買進口食品要謹慎並且保留相關票據,如果發現問題,要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保護自己的權益。”張先生説。

  相關稿件
進口食品大舉進入 我高檔消費市場亟待開發 2007-12-20
布什宣布促進進口食品和消費品安全措施 2007-11-08
日本發布進口食品不合格排名 中國在美之後 2007-09-14
寧夏:購買進口食品要查看中文標籤 2007-08-29
廣東省從進口食品中查獲罌粟籽成分 2007-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