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製劑出口:大企業縮手縮腳 小企業衝鋒陷陣
    2008-02-28    本報記者:曾亮亮 實習生:張春昭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報資料照片

  “今天參會的企業都在國際市場上有所作為或正在思考、準備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他們大都是中小新型企業。”中國醫藥製劑進入國際市場路徑研討會主辦方告訴記者。
  中國醫藥製劑進入國際市場路徑研討會26日在京召開。儘管面對國內製劑市場競爭激烈,醫藥界內都認為我國醫藥製劑進入國際市場刻不容緩。但記者卻發現,與會的40多家企業中幾乎全是一些生物類和生産化學製劑的中小企業,大企業屈指可數。
  杭州民生藥業集團國際部經理高宇航説,公司對出口業務涉及比較少。一家大型制藥企業的副總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很滿足於現在的國內市場,“國際市場風險比較大,很多因素需要考慮”。
  與大藥企束手束腳不同的是,不少中小企業早闖蕩在國際市場。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於明德説,廣東一家規模不大的化學製劑企業已成功地打進了德國市場。2007年,該公司製劑出口成交額達到400萬歐元,佔到全部銷售額的20%以上。
  與會者達成這樣的共識——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國外市場空間很大,勇敢走出去是國內藥企的最好選擇。“佔全球醫藥市場80%以上的歐美日市場中,很少見到中國造醫藥製劑的足跡。”於明德説。
  “國內醫藥市場競爭這麼激烈,中國完全可以利用天生的成本優勢進入國際市場,我們的鄰居印度就是榜樣。”北京一家中小企業戰略發展部的李先生説。
  麥肯錫中國公司副董事長張宏&&,不管在決策上,還是在生産和市場上,中小企業都比大企業靈活,能迅速捕捉商機。而大企業從決策到市場研發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但是,現在醫藥的國內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而大家在這個市場裏掙的魚死網破則有點得不償失.走進國際市場是大勢所趨。”
  大藥企有自己的顧慮。“我們已做了七年的國際市場,出口額國內能排在第4位左右。不過,市場主要是非洲和東南亞等低端市場,始終沒有進入歐美等高端市場。走出去要求太高了。”華北的一家制藥企業副總告訴記者。
  國內很多藥企都恐於歐美的高門檻准入條件。張宏認為,其實中國藥企與世界醫藥企業的技術水平差距並不大,很多都能比較容易地獲得認證。而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企業很難在以後的長期合作中保持穩定的高質量生産。
  麥肯錫中國公司的相關數據顯示,國際醫藥市場中,客戶選擇外包夥伴時,最看重的是生産質量、保密性,而國內藥企獨特的生産成本優勢僅排在第六位。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印度龍燈瑞迪制藥公司,去年接受國外醫藥企業的外包業務達到60億美元,每年正在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公司負責人納拉衍透露了他們的成功秘訣是,以穩定的産品質量與美國經銷商建立起長久合作關係,産品已遍佈了40多個國家。“注重質量、不尋求短期利益、有一支敢於迎接國際化進程的團隊。”納拉衍説。
  相關稿件
今年醫藥産業將回暖 2008-02-25
富士膠卷收購富山化工 正式進軍醫藥業 2008-02-15
寧夏“三統一”能否衝破醫藥灰色利益鏈條 2008-02-04
制藥企業銷售科科長自曝醫藥銷售種種內幕 2008-02-04
藥監局將通過監管政策引導醫藥産業結構調整 200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