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兩個要素 重慶“土地入股”試驗受關注
    2008-02-18    本報記者:劉健 郭立 叢峰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土地承包期限內和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農民可以農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有效激活農民和土地兩個市場要素。近期,隨着重慶市《服務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的實施意見》的&&,該市首個探索“農地入股”試點的重慶市長壽區石堰鎮麒麟村的做法,逐漸引起了各方強烈關注。

一番周折508戶村民“以地入股”成立新公司

  2005年10月,澳門恒河果業公司打算在麒麟村建設優質雜柑生産基地,麒麟村村委會主任余安全憑經驗認為,這一項目是村民致富的好機會,不可錯過;而恒河公司則擔心一家一戶種植不起來,難以形成規模。於是曾在外經營過水果生意、後靠承包30多畝地種水果年收入10萬元左右的余安全提出,“我去租100畝地,帶着大家幹!”
  半個月後,麒麟村自願加入的農民1600多人,共700多畝地。余安全和村民們商量決定,只吸收514.3畝、508戶村民。這樣,麒麟村508戶組成了“聯合體”。
  從育苗到挂果,需要五年時間,這期間每年的管理養護費用需要50萬元,錢從哪來?為了扶持聯合體,長壽區柑橘産業辦公室幫助&&銀行貸款。但銀行答覆説,放貸的前提條件必須是獨立法人。當時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沒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市場地位,銀行不能放貸。
  余安全和村民們商量,“聯合體”要成立正式公司,508戶農民都是股東,他們能夠拿出的只有土地經營權,土地經營權能否當作股份制公司的股本呢?公司剛開始到工商局註冊時,工商局經過反復論證,不敢貿然同意,向上級層層請示,最終得到了肯定的答覆:土地可以入股。按照《公司法》規定,股份制企業股東上限為50人,“聯合體”的村民股東有508戶,不符合規定。於是,工商局讓村民選出26個股東代表,每戶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收上來,交給專業評估機構,根據土地租金和種糧收益評估作價。
  經過一番周折,2006年3月,由“聯合體”轉化而來的重慶宗勝果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一個由508戶農民在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下,在資金共籌、財産共有、決策共定、風險共擔、贏利共分、充分自願的前提下組織起來的股份制合作經濟實體,註冊資本278萬元,其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評估作價253.42萬元。

割肉請客要加入擺脫舊有生産業態的新收穫

  宗勝公司成立後,與恒河果業公司簽訂了30年的包銷合同,並為村民提供優質的果苗,定期派來國外農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恒河公司還以現金10萬元入股宗勝公司,與村民共擔風險,佔註冊資本的2.76%。公司成立不久,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分行為其發放了一筆金額為50萬元的信用貸款,解決了公司在發展初期的燃眉之急。
  宗勝公司對土地進行統一經營管理,聘請有技術和責任心的股東作專職技術員,支付報酬。目前,果園分成七個管理片區,已分別落實管理人員。同時,對所有管理人員實行風險抵押金制度,其勞動報酬與柑橘的生長、病蟲防治等考核指標挂鉤,達不到考核指標的,不但不給管理及勞動報酬,還要視情況按比例扣除所繳納的風險金。宗勝公司栽種的柑橘果苗,每月有兩次左右需要組織人手下地幹活。61歲的股東陳祥雲説:“原來請村民幹活,每天20塊還包一頓飯。現在公司雇農民幹活,10塊一天不用包飯,大家照樣幹得很賣力,因為幹活的人都是公司的股東。”
  恒河果業公司提供種苗,負責進行技術指導;農民可以在公司務工掙錢,也可只享受分紅。公司對務工實行派單制,2006年工資支出達8.1萬元,每個工時10元錢,統一打藥、施肥。目前,這些土地上都種植着優質雜柑和其他經濟作物,預計每戶農民一年可多收入2000元。2006年,特大乾旱使重慶市大批果樹、果苗死亡,而麒麟村由於科學管護,村民積極性被充分調動,1250畝、68743株柑橘苗,只損失了三株。
  村民余銀成説:“搞公司入股後,我在昆明和重慶打工的兩個兒子都不用操心了。土地入股後交給集體管理,既有收入又省心,我們什麼都不管,年底還能分紅,全家人的生活過得更好。”有了公司,外出打工的青壯年農忙季節不用再返鄉,留守的老人婦女&&公司幹活掙零花錢,到了年底股東還能分紅。
  恒河公司總經理朱鐵能説,作為龍頭公司,過去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能做到統一種植,卻無法統一管理,技術沒有實施平台,産品品質難以保證,使公司不敢大膽投入。現在,有了宗勝公司的企業化經營,公司有信心將最好的品種引到長壽,將長壽發展成為知名的柑橘生産基地。長壽區副區長申雄説:“農民以土地入股開公司的新型模式盤活了土地的價值,形成了規模經濟産業鏈;農民徹底擺脫了單家獨戶、小本經營的舊有生産業態。”
  隨着公司的發展,越來越多沒有入股的村民心動了。2006年底,公司擴大規模時,又有200多戶要求加入。有的村民為了入股,還買酒割肉請余安全到家裏商談。大批新人想入股,老股東不幹,他們説,股東多了會把利潤攤薄。但是想入股的農民們卻説:“余安全不應該只是股東的主任,而應該是全村人的主任,也要為我們考慮!”
  據公司測算,到2009年柑橘收穫時,每畝地可産生兩三千元純收入,是水稻的10倍。套種在柑橘林間的蔬菜、藥材,2006年已經為每戶股東帶來了200多元收入。
  現在,石堰鎮的雨&村和興隆村也各自收了150畝、350畝土地作為股份,籌備建立公司。石堰鎮黨委書記楊通勝告訴記者,全鎮現有耕地五萬畝,擬在三至五年內,將全鎮50%的土地進行集約化經營管理。

大膽嘗試冷靜對待

  在城鄉統籌改革的進程中,重慶市上下達成基本共識:與此前的特區不同,試驗區不再只是表現在國家投入與政策傾斜上,新的試驗區強調“先行先試”“非禁即入”“非限即許”。
  2007年7月1日,重慶市工商局推出《服務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的實施意見》,共頒佈50條措施,以促進當地工商企業發展。其中最令各界關注的是:允許以農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意見》稱,支持當地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新模式,在農村土地承包期限內和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許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在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和獨資、合夥等企業的試點工作。
  重慶市工商局局長王元楷強調,雖然允許農民以承包地經營權入股,但這種農村土地流轉新模式有兩個前置條件:一是經區縣人民政府批准,二是在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
  所謂的條件成熟,即有一個好項目,有一個龍頭企業,有一個讓農民信賴的“能人”。王元楷解釋説,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風險。因為一旦公司破産,以土地經營權償債,農民將面臨失地的風險;如果沒有政府“兜底”,債權人利益無法保障;如果沒有政府擔保而貸不到款,公司的後續發展無從談起。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民辦的“土地股份公司”只準成功,不許失敗。
  但是,這種政府“兜底”式的公司,又被一些專家學者認為不符合市場規律下的股份制企業經營原則,是一種“假股份制”。他們認為,農民既然要走向市場,就應該自己承擔風險,這種市場化的教育遲早要進行。
  對於新成立的公司,政府仍然不放心。楊通勝説:“公司萬一搞不好,政府要擔責任。所以,我們向公司派駐財務管理人員,確保其規範經營。”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長壽區麒麟村的農民股東們,目前尚未意識到其中的風險。有學者還指出,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要謹防一些公司借機獲取農村土地使用權,大搞圈地運動,從而使農民變相失地。

  相關稿件
河北土地案不會“查事不查人” 2008-02-15
全國首個《土地調查條例》日前正式公布施行 2008-02-15
土地市場降溫對房價影響有限 2008-02-14
河北:嚴懲八類“土地腐敗”以瀆職罪立案 2008-02-13
城鎮土地使用稅收入2007年猛增一倍多 2008-02-13